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__葉子

多年前看葛培理的传记,知道了路得这个名字,她是这位伟大的布道家的贤内助。后来读路得记,才知道路得这个被很多女性喜爱的名字背后那个美丽的故事。在二十多年信主的经历中,路得记不知读过多少遍,也听了数不清的以路得记为背景的讲道,似乎该说的都说了,该领受的都领受了,在门训课程中,牧师要求以三大结构来重读路得记,这几天断断续续看了多遍,也看了部分弟兄姊妹的思考和作业,眼前浮现的越来越清晰的却不是路得二个字,而是拿俄米三个字。

今天一早就起来预备给一个弟兄的基要真理辅导课,顺便又看了一遍路得记,这次几乎是跳着看的,似乎一眼就能看到满纸跳跃着拿俄米三个字,尤其是路得生了孩子后,经文说,妇人们对拿俄米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那一刻的拿俄米,该是怎样的心情呢?

随夫出走

路得记开篇第一句,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士师记结束的最后一句说,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个人任意而行。英文直接翻译过来就是所有的人都做他们眼中看为正确的事情,我们可以猜想那是一个没有价值信仰的时代,每个人看事情的对错都是以自己为中心,跟我们今天的情形似乎惊人的相似,是非对错我做主,容不得他人指手画脚,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在遭遇饥荒的时候做出的选择是离开,这是颇令人费解的一件事情,因为以利米勒生活的以法他被称为是当时天下的粮仓[1]。如果粮仓之地都闹饥荒,你还能去哪里呢?写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句话,如果神的家教会都荒凉了,我们还能去哪里呢?从拿俄米后来说,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我们可以知道,他们离开以法他时,也许并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境地。第一段里完全没有记载拿俄米在随夫离开以法他,进到摩押地这个过程中说过做过什么事情,反而最后一节倍显凄凉: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生命指望断绝了,拿俄米还能有指望吗?她口中那位伸手攻击她的耶和华还是她的神吗?

带媳归回

没有了丈夫儿子的拿俄米跟两个寡妇媳妇的生活陷入了绝境,从后面的经文看,拿俄米主观上也确实放弃了指望,唯一想到的是不要牵连两个寡妇媳妇儿,她为两个媳妇的缘故甚是愁苦,于是决意打发她们回她们的娘家,然后回到以法他去。第6节说拿俄米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这样的一则消息,对拿俄米来说,是怎样的一种震撼呢?自己还算是耶和华的百姓吗?也许就是那个一闪念,促使她做出了归回的决定,在她的内心深处的那位耶和华,难道只降祸不赐福吗?她给两个媳妇说的那句临别赠言:你们各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得平安!绝境中的拿俄米依然相信耶和华是有恩典,赐平安的神。反观我们自己,在遭遇不顺甚至面临绝境时,我们心中愁苦,叹息,埋怨,我们是否还能说出这样祝福的话吗?别人会相信吗?我们自己都四面楚歌,还能为别人祷告吗?想起牧师说过,假如有一天自己老年痴呆了,丧失了正常言语的能力,口中还能说出三个字:感谢神!

在这里还是要提一下路得,她口中被人引用最多的那句话便是: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虽然经文里没有记载以利米勒一家的信仰生活和实践,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拿俄米经常会跟她的媳妇们讲说以色列的神,在十年的共同生活中,耶和华这三个字一定是一家人经常挂在口边的。这个摩押女子,虽然她知道摩押人永不可入耶和华的会,金梦在作业中专门提到了摩押女子的着墨点,一定是在跟拿俄米的生活中耳濡目染,风闻这位以色列的神,也坚定了她跟随拿俄米的决心,这不能不说是信心的眼睛,超越了当时的社会实践和道德。而拿俄米一家在摩押地的十年,世俗的眼光看得见的是满满而来,空空而去,看不见的却是十年见证那位看不见的神,路得因着他们的见证,迈出了她信仰中最艰难的一步。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约伯记,我甚至想,这本书即便命名为拿俄米记也未尝不可的。在艰难中依然能够成为耶和华的见证,拿俄米在摩押地的十年,赢得了一个外邦女子。我们在困苦中,是否依然能在家人面前见证神的荣美、信实和恩典呢?

养儿安息

回到伯利恒的婆媳二人相依为命,我们看到路得所走的每一步后面都有拿俄米的影子,后面未尝不是一双深邃的信心的眼睛。当她听说波阿斯这三个字时,她的整个人活了过来,曾经自己觉得没有了指望的拿俄米对路得说:女儿啊,我不当为你找个安身之处,是你享福吗?对照她曾经对两个媳妇说的话吗:我女儿们哪,回去吧!为何要跟我去呢?我还能生子做你们的丈夫吗?这是何等大的反差!耶稣说:在人是不能,在神凡事都能!(可10:27)我们自己是否跟曾经的拿俄米一样呢?觉得所有的可能性我们都想到了,却忘记了我们所信的神是在沙漠中开江河,在旷野中开道路的神。

女儿啊,你只管安坐等候,看这事怎样成就,因为那人今日不办成这事必不休息。我很喜欢这句经文,拿俄米听路得讲了她如何夜里去见波阿斯的经历,说出了这句充满了安慰和信心确据的话。拿俄米此时就是路得信仰实践中那个陪伴的长者,手把手地教,口对口地传。我们在信仰的路上跌跌撞撞,有这么一位长者的陪伴,该是多么地蒙福!每次的门训,主日学,都是这样的时机,感谢神丰富的预备。

结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十八岁离开豆瓣之都,十年上海滩的青春无悔,二十二年的北欧乡村生活,中间经历的似乎都是出走,殊不知每一次的出走,都有一双看不见的手默默扶持,带领我回到心灵的以法他。谁又能想到,二十二年前的那次出走,我今日竟成了何等样的人,唯一能够说的只是一句: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B%A5%E6%B3%95%E4%BB%96

以利米勒的动因 (何钊)

前言

牧师最近的课教导我们从 信仰价值观,道德伦理,社会运动和个人实践 三个方面看问题。对于以利米勒一家从伯利恒迁移到摩押地,是出于社会运动 还是 出于信仰价值观,上次课我们给予了探讨。牧师上次课的观点,更多的是说他们一家的行动是出于社会运动。我这里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他们一家的行动可能是出于 信仰价值观。

我的看法,是基于如下的观察:

一.时代背景

首先我们来看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是士师秉政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突出特点是,以色列人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参照 士师记21:25),当以色列人敬拜他神,背离耶和华的时候,耶和华神就击打他们,当以色列人悔改的时候耶和华神就兴起士师拯救他们,所以士师记的时代是在耶和华击打和拯救以色列人的循环反复当中。(参照 士师记3:18-19)

当以利米勒一家离开伯利恒的时候,正是当时国中遭遇饥荒的时候,很明显是当时耶和华正在击打以色列民的时候,也就是大部分以色列民正在背离耶和华,敬拜他神的时候。这个应该是当时的一个社会运动。

然而,我们从拿俄米和他的儿媳妇的记载中,很明显的看到,拿俄米一家人并没有跟随当时的社会风气而坚持在敬拜耶和华,即使他们一家人住在摩押地十年之久。摩押地是罗德和他的女儿乱伦所生的后代,永不得进耶和华的会,他们绝大部分是多神教信徒,他们会劝诱以色列人去加入他们的献祭。连被称为最有智慧的所罗门王老年的时候也被诱惑去随从摩押人的神。(参考/1/)

可见,当时的社会运动的本质来看 并非是离开伯利恒去到摩押地,而是以色列人离弃神随从其他的神。而以利米勒一家人恰恰是没有跟从社会运动的趋势,而依然选择跟从耶和华神。这是信仰价值观的趋势。他们离开伯利恒,可能是因为神的启示,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厌恶伯利恒众城人的罪恶。所以,拿俄米看到神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的时候,拿俄米知道伯利恒的以色列人悔改了,她就选择回到神的应许之地。

二.名字含义

以利米勒的希伯来原文是 ‘我的神是王’ 的意思。拿俄米的希伯来原文是 ‘我的喜悦’。他们的两个儿子 玛伦的希伯来原文的意思是 ‘有病的’,基连的希伯来原文是 ‘苦思,渴慕的’。

我就奇怪父母怎么会给两个儿子取这样的名字。基连的名字可以理解,玛伦的名字就不好理解了。正常人,谁会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 有病的?我觉得可能的解释是,他们受到神的启示 取的名字(就像圣经中很多人取名字是受到神的启示一样)。

这样得推论有两个依据:

  • 一个 是 基连的名字含义。他们给第二个儿子所取的名字 含义是‘苦思,渴慕的’,可能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 神为什么启示 玛伦这个名字,所以他们给第二个儿子取名叫 基连,表明他们 苦思和渴慕神对他们的带领。
  • 第二个依据是,把他们的名字连起来 就是 耶稣是王,他喜悦 有病的 和 苦思 渴慕他话语的人。马太福音9章12节,‘健康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诗篇1章2节,‘唯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

我们看到 以利米勒一家人的名字是带有神的启示的。所以,从名字上来看,以利米勒一家人是信靠神,并且以信仰价值观来主导自己的家庭的。

三.婆媳对话

拿俄米遭遇丈夫和儿子的离世,遭受神如此的打击,她却依然信靠神 关注神的心意,没有出一句污秽的言语,有点像约伯。

我们看到,拿俄米有三次劝儿媳妇离开:

  • 第一次劝,她先用耶和华神的名来祝福他们,劝他们离开;
  • 第二次劝,当两个儿媳妇 以 对拿俄米的情感,也就是道德伦理层面 来回应她的时候,拿俄米就用道德层面的利害关系来第二次劝诫他们离开,这时俄珥巴就选择离开了;
  • 第三次劝,当俄珥巴离开以后,拿俄米尝试以 社会运动和个人实践的层面来劝路得,而路得却以‘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信仰价值观的层面回应了拿俄米,拿俄米就不再劝路得了,因为她见路得要定意跟随自己去。

从拿俄米与儿媳的对话,可以看出拿俄米对信仰价值观,道德伦理 和 社会运动和个人实践 看的时非常清楚的,并且她对信仰价值观持守的生命,也深深影响了她的儿媳 路得。

结论

通过 时代背景,名字含义,还有婆媳对话 三个方面来分析以利米勒一家人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他们是因为 信仰价值观 而选择去到摩押地的脉络。这也就让我联想到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他本与神同在同等,却选择顺服神的旨意,降卑为人,为背负我们的罪而死在十字架上。

对以利米勒一家人行为动机理解错误,可能会让我们犯当初以色列人钉死耶稣同样的错误,审判了义人。

参考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1%A9%E6%8A%BC%E4%BA%BA

二零二零年十一月一日 主日崇拜程序表

序乐Prelude 圣哉!圣哉!圣哉!Holy! Holy! Holy!潘良光弟兄Brother David
宣召Invocation诗篇 Psalm   19:1-2, 7-9高方中传道Minister Flora
信仰告白Creed   高方中传道Minister Flora
赞美Praise                    我活着是为敬拜祢
头一次的爱
主,我爱祢逐日益深挚 
高方中传道Minister Flora
獻詩 Hymn Offering親眼看見祢魏丹姊妹Sister Ida 
聖餐 Communion林前1 Cor. 11:23-29王保罗牧师Rev. Paul Wang
為牧師信息祷告Prayer for pastor’s message  孟醒姊妹Sister Meng
读经Scriptures reading马太福音Matthew 6:1-5王辉姊妹Sister Cindy  
证道Preaching 《行在主面前》Behave in front of God王保罗牧师Rev. Paul Wang
回应诗歌Response Hymn 亲爱的主I Love You Lord高方中传道Minister Flora
报告Announcements 高方中传道Minister Flora
奉献祷告Offertory Prayer 赵乐琳姊妹Sister Lelin 
主祷文 The Lord’s Prayer 高方中传道Minister Flora
颂赞Praise 高方中传道Minister Flora
祝福Benediction 王保罗牧师Rev. Paul Wang

比较路得记和当今时代_2020 10.29 夏翔

以前对路得记的认识主要是,外邦女子路得蒙恩得救,成为耶稣基督的先祖,以及拿俄米绝处逢生的故事。但是很难对其中的前因后果,做出精准而有结构的分析。这次门训学到的价值观,道德,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是四个有力的分析工具,也是有力的结构分析体系。用其再次研读路得记,有很多新的得着。也能更多体会到那个时代的特征,人的软弱悖逆,神的怜悯信实和智慧。使用这个结构,也可以把路得记时代和当今时代做一个比较,进一步明白自己在这个时代中的角色,危机和使命,以及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

ㄧ. 几个重要的概念

  1. 价值观和道德

根据网上汉语大词典的定义,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

道德观是指善于恶荣与辱,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是道德意识最基本的形式,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起指导作用。(1)

其实在这里并不能直接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因此,有必要将其重新定义。

价值观是指神关于一切事情的看法,在旧约时主要为神的典章制度律例,在新约时代为圣经上的一切启示。价值观的核心是神对价值观标准的主权,也就是人不管承认不承认,在客观上耶和华是人类的王。神给了每一个人对这个价值观的选择机会,这个选择机会是从亚当和夏娃开始的。

伦理或者道德观是人关于一切事情的看法。这里包括两个来源,人因为有神的形象,表现为神创造的良心。另一个方面人因为犯罪,而看不见神,被罪玷污的那一部分。道德观的标准以及将其变为行为的驱动力是人。

2. 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

对于个人和社会行为汉语大词典没有定义。我在网上看到的资料也有不同的定义。比如MBA智库百科认为,个体行为是相对于群体行为而言的,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在一定的思想认识,情感意识,信念支配下,个体所采取的符合或不符合一定规范的行为。我觉着这个定义可以在本文使用。(2)

在百度百科中,有一条经过中国科学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审核的,关于社会行为的定义,凡人与人之间的种种行为,或者说两人以上的交互与共同行动,都是社会行为,具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动作而产生的交互行为,第二,人与人结合在一起,而共同做出的集体行为,第三,以整体为行动单位而表现出来的团体行为。(3)对于这个定义,我比较倾向于第二点和第三点的定义。

3. 四者之间的关系

对一个相信神的人来说,价值观,道德观,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总体来说应该是一致的,在意识形态层次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不会错位的,在行为的两个层次也不会错位,在意识和行为的关系上也不会错位。比如说神教导我们要爱仇敌,如果我们认同这样的价值观,不仅满足了道德的需求,而且超越了道德的要求。我们也不会不管别人怎么样,只是忠诚活出自己的信仰。当每一个基督徒这样做的时候,个人行为就成为社会行为。

而对一个不信神的人来说,在意识形态的层面,起点是道德,道德也是最高的诉求和满足,无法提升到价值观的层面。当道德偏向受污染一端,个人行为有可能会没有底线,比如说道德告诉我们要爱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对待那些我们不认识的人,就不太重视了,比如说在火车站附近都有一些骗外地人的黑店, 就是不在乎那些不认识的人。当个人行为失去底线的时候,也会殃及社会行为的时候,现在国内造假比比皆是,就是因为人控制不住自己的道德,已至个人行为失去底线,而造成的社会灾难,这个社会灾难反过来又辖制了个人行为,有时又摧毁人的道德。造成这四个感念之间的恶行循环。而道德感比较好的人,比较容易自义。反正不管如何,人都亏缺了神的荣耀。

对于一个信神的人来说,当背逆神的时候,会由价值观堕落到道德伦理,甚至连道德伦理也守不住,个人行为也会最终失去底线,幸好的是他还有神的怜悯。

4. 四者的指向

根据以前牧师对指向性的教导,再做思考。价值观指向神的主权和心意,以及人和神的合一,人意识和行为的合一, 以及由此产生的平安喜乐和永生。

道德指向在罪中的沉沦和无法自救,指向神的救恩,也指向拒绝救恩后的永死。

. 不可忽视的时代背景

根据大卫包森牧师的讲解,在希伯来文的旧约圣经中,路得记和世师记是同一卷书。而且在路得记的开篇就点出了这一时代背景。所以需要对这一个时代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

世师时代以约书亚去世为开端,以第一个王扫罗的产生为结束,延续300到400年左右的时间。虽然对其具体的时间跨度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根据圣经的记录,这个时代的主要特点就是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在经过摩西和约书亚的带领,以色列人已经进入应许知地,得部分地为业。当时的任务是赶出剩余的当地居民。以色列人已经通过这两大属灵领袖看到了神的荣耀,也看到了作为人的领导人生命和能力的有限,比如说摩西因为犯罪,不被允许进入迦南之地。在这段时期,神并没有马上兴起新的属灵领袖,目的是让以色列人反省,在应许之地,当以耶和华为王,这是他们唯一正确的选择,就像基甸说,我不管理你们,我儿子也不管理你们,惟有耶和华管理你们。(士8:22-23)。

但是以色列人不但没有明白。反而开始违背和神所立的约,这个约不但包括摩西在西乃山上所立的约,也包括约书亚去世以前,在示剑和他们所立的约。首先违约的是犹大支派有赶出平原的居民,原因他们有铁车。有战争就有生命的牺牲,而且是针对强敌,犹大人看自己的生命重于神的命令,不相信依靠神能够战胜当地人,开始出现价值观上的破口。其次便雅悯人,玛纳西人,以法莲人,西布伦人,亚设人,拿弗他利人都发生了同样的事情。

面对这样大规模的社会行为,神派使者去谴责他们,并且说出警示他们将来的后果。他们虽然痛哭流涕,但是继续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去侍奉种种可能存在的假神,就是不是侍奉拯救他们的独一真神。神多次兴起世师拯救他们,但是他们却不听从,世师死后,他们就转去行恶比烈祖更甚,一代又一代。

离弃神的结果必然是各人随意而行,不明白什么是纯正的信仰。在世师记的结尾给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在北方,米迦敬拜神,但是却按照自己的方式。神明明在出埃及和生命记中说不可雕刻雕像,神也规定了只有亚伦的子孙可以担任祭司。但是他却雕刻了神的偶像,并且私自请一个利未少年为祭司,他愚昧地认为,这样就是敬拜神,而且神就会赐福于他。但支派的人看到这些雕像,同样愚昧地把他们占为己有加以叩拜,而且用钱诱惑祭司跟从他们,祭司竟然见钱眼开。  做祭司也不是为了敬拜神,而是为了钱。而这个祭司竟然就是,第一代属灵领袖摩西的孙子!

在南方,便雅悯支派的基比亚成了另一个所多玛,甚至更甚,对神没有一丝的敬畏。令人发指的是,利未人面对一大群同性恋人,竟然道德沦丧,把自己的妾给他们彻夜凌辱至死。事后不通过通过神的审判官按律法解决决,竟然把尸身切成12块,鼓动全以色列民去攻打便雅悯支派。而便雅悯支派竟然毫不悔罪,由此导致骨肉相残,比攻打敌人还high,便雅悯支派几乎绝种。

在这里,以色列人从北到南,由于价值观的沦丧,导致了道德的沦丧,以致在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上,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层层沦陷,禽兽不如。同族相杀,甚至超过了一些普通民族的道德底线。

在如此惨淡和黑暗的时代,我们不禁要问,连摩西的孙子都那样了,便雅悯人都那样了,所有的支派都那样了,神究竟在哪里?还有盼望吗?

三我眼中的路德记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了路得记。路得记的前半段,也是一个惨淡和黑暗的结局,让人不由顺着世师记的惯性思维,以为故事的结局会有同样的黑暗烙印。

1.一个以色列家庭

这是一个普通的,住在伯利恒的以色列家庭。而伯利恒在希伯来文中是房子和面包的意思。男主人名叫以利米勒,意思是我的神是我的王,女主人名叫拿俄米,意思是甜美。一个儿子叫玛伦,是有病的意思,另一个儿子叫基连,是孱弱的意思。

在伯利恒饥荒的时候,这家人做了一个普通人看为是理所当然,普通的不能普通的事情,就是移民去了摩押。根据人的一般常识,这也不会是只有这一家才有这样的行为。这样的社会行为,对任何一个国家,任何时代的人来说,都是一件符合道德的事情。

但是对于神的选民来说,这是一件价值观堕落的行为。在饥荒面前,他们不去反思神的管教,反而逃离了神的应许之地,不相信神对他们的供给。神管教了以利米勒,让他死在异乡之地。 而在管教之后,拿俄米没有反思,让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直把异乡当故乡,在那里住了十年。摩押人世代不许进入耶和华的会,她应该是知道的。如果出于饥饿离开伯利恒,还有一定的理由,但是和摩押家庭结亲,就没有丝毫的理由了,她完全可以去150公里以外的伯利恒,(4)给儿子找到媳妇。这个家庭在价值观的堕落上越走越远,直到神降祸让两个儿子也死去,拿俄米终于无依无靠了。

就在这时,她听到了神眷顾自己的子民,赐粮食与他们。最然回去时是因为肚腹,她错位的价值观开始渐渐苏醒,不怕被大家耻笑,决定回去抓住神的恩典。在她决定回去之前,出于道德的考虑,要给两个儿媳一个有保障的归宿,因为没有要求两人和她同行。当她得知路得和她有相同的价值观,并且愿意生死相存的时候,两人逾越节前夕回到了神的应许之地。出于对路德的责任和爱,在神的恩典中,引导她一步步成了波阿斯的妻子。

拿俄米虽然是神的选民,但是犯很多严重的价值观方面的错误,核心是对自己生命的判断,跌落到了道德的层面。 不愿为终于价值观付出生命的代价,和世师记中, 犹太支派出现破口的原因一样。但是她在走投无路的时候,紧紧抓住神的恩典,而且对神的管教也没有苦毒。终于从道德层面,被重新拉回价值观层面,重新受到了神的祝福,让整个家庭在以色列的族谱中没有消失。

2.两个摩押女子

这两个女子都和婆婆有很好的感情,愿意跟随她去伯利恒。当婆婆告诉他们,她不会生孩子,再成为她们的丈夫,就算有可能,她们也会等很长的时间。对俄珥巴来说,理智战胜了感情,毕竟人生只有一次,女人韶华易逝,谁愿意长期做寡妇浪费自己的生命?她回到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她对婆婆的爱,被自己的切身利益所冲淡,这些在道德上也是无可指责的。她和婆婆的交流都是道德层面的,而不是价值观层面的,因为她的神和婆婆的神不是一个神。

而路德和婆婆的交流是价值观层面的,她以婆婆的国为自己的国,以婆婆的神为自己的神。她知道自己是摩押女子,世代不许进耶和华的会。她也知道去伯利恒,可能会被以色列人像狗那样轻视,也可能终身都做寡妇,甚至为糊口成为妓女。她知道自己卑微不配,但是却来投靠以色列神的翅膀之下,  即使结局也许不如人愿,她愿意为此付出代价,她对婆婆是舍己的爱。

她用生命对神的投靠,赢得了神厚厚的赏赐。为她预备了波阿斯,并荣耀地成为了大卫的祖母,并且是耶稣基督的先祖。本来一个身受道德捆绑,死后去地狱的外邦人,被神提升到价值观的层面,获得重生,并拥有了永生。这就是价值观的指向。而她妯娌,因为一直处于道德层面,和摩押族一整族人,退出历史的视野,并和永生失之交臂。这就是道德的指向

3.一个救赎的至亲

波阿斯是忠于价值观的典范。他并不是简单的把路得看为外邦女子,而是一个投靠神的人,蒙神祝福的人,这是她第一次和路得相遇所说的话。同时他也看到,路得对他的选择是出于遵行律法的价值观,因为他说因为少年人无论贫富,你都没有跟从。同时他对路德也没有坐怀而乱,是更加精确地遵守律法,对她说还有一个更加近的至亲。他又看到了神对路德以后的祝福,恩典会更大。并且第二天毫不拖延就询问那个至亲的意见,同时也维护了路得的名声,让人不可知道有女子到场上来。当那个最近的至亲因为财产顾虑,不愿意娶路得,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甘愿在财产上有损失。波阿斯对路德的感情是出于同样价值观的敬重,慷慨,慈爱和牺牲。

看到这些作为我们会由衷赞叹对价值观的忠心。但是看一看他的家谱,根据马太福音一章五节的记载,波阿斯的妈妈是喇合,就是那个耶利哥城的妓女,而且他的祖先是犹大和他玛乱伦所生的孩子。怎能不让人思绪万千。

4.一双看不见的手

拿俄米成了孩子的养母,外邦女子路德有了归宿,博阿斯有了一位年轻美貌贤德的妻子。众名和长老也都祝福他们,愿路得像拉结和利亚一样,建立以色列的家室。这些都是当时的人所看到的事所盼望的。他们没有人知道,路得和波阿斯不仅成了大卫王的曾祖父母,大为开创了以色列的全盛时代。不仅如此,他们还成为弥赛亚的先祖。

在最黑暗的世师时代,人们都是价值观的盲人,但是神从不嫌弃人的肮脏和背逆,每一步精心预备,他让路得恰巧碰到了波阿斯,让外邦女子路得和喇合进入弥赛亚的家谱,也让以色列人因为自己的罪行而不能自义。不管多么黑暗,都是他信实遵守自己的价值观,只有他永远都在价值观的层面,同时因为恩典,不断纠正选民的价值观, 赐给外邦人没有的价格观,提升社会行为。 让人重新有了信,望和爱。

.我眼中的当今时代

1.一样的黑暗

对于不认识神的人来说,在以人文主义为道德核心,主流的社会行为方面,更加任意而为,道德发生了彻底的崩溃。比如说性解放运动,同性恋的合法,而在中国贪官比比皆是,造假层出不穷。

对于所谓认识神的人来说,有多少人尊主为大,有的人是像米迦那样按照自己的方式服侍神,有些人是向便雅悯人那样,以眼目的情欲,今生的要骄傲为人生目的。

而神的选民以色列人,虽然已经在1958年建国。可是仍不不承认耶稣为弥赛亚。

除此之外,当今世界瘟疫流行,无一国家幸免。路德记时代,人们还可以逃荒到另一个地方。现在的人们确实无处可逃。

现在的人们也在问,都这样了,神在哪里 ?还有希望吗?

2.我们都是路德以及俄阿米

在瘟疫当中,实体教会关闭了,但是网络教会的门打开了,神仍然在等着外邦人像路得那样投靠他,不像俄珥巴那样,错过救恩。

我们这些已经信主的人,也可能像拿阿米那样,因为逼迫和经济的压力,看我们的生命, 重于对价值观的忠心和信心,在道德方面来判断我们的好处,远离神。让个人行为和社会丧失底线,像禽兽一样活着。

我们也可能像波阿斯那样,成为终于价值观的典范。

这样的时代,我们要活得明白,也要警醒和反思,我们的心到底在哪里,力量在哪里。

3.永远存在的那双手

在创世以前,在亚当夏娃犯罪的时候,在亚伯拉罕离开吾珥的时候,在犹大和他玛乱伦的时候,在世师时代黑暗的时候,以色列人被掳圣殿被毁的时候,在基督被定十字架,被人唾弃鞭打的时候。虽然我们有时候不能看见,但是那双手永远和我们同在。他关心路得是不是被人欺负了,他关心路德是不是有水喝,他关心路德是不是有饼吃。但他更关心路得是不是靠他的荣耀活着,有他的同在和永生。他也这样关心着我们每一个人。

结语

路德时代是处于摩西和大为王时代的低谷期,也是一个过渡时期。当今时代是处于耶稣第一次到来和第二次到来之间的低谷期,也是一个过渡期。两个时期的人们很多都是,心中无王,随己意行事,不明白或者不能能忠于价值观。但是不管我们多么败坏,神都恩待我们,让我们明白坚守价值观,这是唯一的希望。

不同的是,大为也会犯罪,随后有更加黑暗的被掳时期,而当今时代过后,耶稣再来的时候,永远不再会有黑暗的时代,人也不会再有路得那样的机会。

耶稣已经超越了波阿斯,在价值观上为我们做了清晰的榜样( 以前的作业我分析了他的价值观,道德行为和社会行为),也给了更加清晰的大使命,同时也赐下了圣灵的帮助。这些都已超出路得时代,让我们对自己应尽的本分,无可推诿。

距离最终的结局时候不多了。我们不要让自己变为拿俄米,而是要在基督里去超越波阿斯,让外邦人成为路得,帮助周围的拿俄米。

通过全篇的分析,我们看到了价值观, 道德和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四个层面,在神的子民和外邦人变动的轨迹和方向 ,让我们在忠心和信心上,把每一个层面,都指向神,都有他的荣耀。

参考资料

  1. https://cidian.aies.cn/MjYyNjc1.htm
  2. https://cidian.aies.cn/MTk3MzQx.htm
  3. https://wiki.mbalib.com/wiki/%E4%B8%AA%E4%BD%93%E8%A1%8C%E4%B8%BA
  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4%BE%E4%BC%9A%E8%A1%8C%E4%B8%BA
  5. https://cmcbiblereading.com/2015/07/07/%E8%B7%AF%E5%BE%97%E8%AE%B0%E7%AC%AC1%E7%AB%A0%E9%80%90%E8%8A%82%E6%B3%A8%E8%A7%A3%E3%80%81%E7%A5%B7%E8%AF%BB/ 摩押

试用圣经的观点对比两个时代的区别和联系 ___ Wei Wei

10月21日作业      魏薇

试用圣经的观点去评价两个大时代的区别和联系

方法论:三个大结构

  1. 信仰与价值观
  2. 道德与伦理
  3. 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

这个作业主要是对比两个大时代,一个是约瑟在的那个时代和我们现在的时代。我想先从经文入手吧。然后分析完了再来对比两个时代。今天听了牧师给北欧的门训,我想这个作业主要是对信仰价值观在经文中的分析吧,现在这个时代的分析也是很浅。我会接着在下次的作业继续。

首先给这三个结构分别解释和定义一下。关于「信仰价值观」,由于各人所信仰的宗教不同,便有教义 、戒律、教规的差异和体制的不同,因此形成殊异的信仰价值观,然而其中也有许多相近之处。比方所有的宗教,除了物质生活之外,都非常重视精神生活和伦理道德的生活;这些精神价值、伦理道德价值的强调,便是各个宗教 普遍珍惜的共同价值。此外,每个宗教也都主张救人的教义,比方佛教讲慈悲,如佛陀一样的慈悲来度化众生;信仰基督的人,则感谢基督的牺牲奉献,解救世人。这种救人的价值观,也是所有正信宗教相似的部分[1 书]  

道德与伦理是两个概念,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我查了一下,知乎里有来自匿名作者的总结,参考如下。两者的联系:在通常情况下,这两个词意思相近,可以互换。在英语中,Ethics(伦理)直接具有“道德”的含义。区别:(1)作为日常用法,“伦理”更具客观、外在、社会性意味;“道德”更多地或更有可能用于个人,更含主观、内在、个体性意味。道德是伦理的载体和形式,伦理则构成了道德的基础和前提(2)作为价值本身,伦理的核心是正当(适当、合适、合宜等),道德的核心是善(或美德、德性、好等)。(3)作为规范,伦理具有普遍性,道德具有独特性。(4)作为评价尺度,伦理的尺度是对与错,道德的尺度是好与坏、善与恶。定义: 伦理是对社会关系的应然性的认识 (should-be cognition )。伦理研究的是道德现象。道德现象 : 道德现象是人类现实生活中为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来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道德现象包括: 道德意识现象 、 道德活动现象 、 道德规范现象[2 知乎] 还有另一个署名[江转]的知乎用户也给了一下更简洁的总结。1.道德是个体的立场,伦理是社会的立场。2.道德是内在的,伦理是外在的。3.道德是直接的,伦理是间接的。
4.道德具有境界性(不同人的道德标准是有差异的),伦理具有普通性(伦理有社会的标准)。5.道德具有鼓励性,而伦理具有禁止性。6.道德具有非功利性(道德行为本身就构成了它的目的),伦理具有功利性。伦理、道德不分,是忽视了“社会”的存在。[3 知乎]

社会实践和个人行为也是两个概念。社会实践:人与人之间所有实践活动的总和。个体行为是相对于群体行为而言的。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在一定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个体所采取的符合或不符合一定规范的行动。[4]

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伦理是两个不同的标准,符合伦理只是社会标准,有可能有很强的功利性。而通常的善恶区分是道德标准,不是伦理标准。

在创世纪的50个章节里,从神创造的亚当夏娃,到约瑟的出现,一共用了33个章节。一开始的2个章节是介绍上帝创造了世界的万物。第3章是讲了人违背上帝的命令离开伊甸园的经过。从第四章开始,到36章从一个历史和人们繁衍生息的角度一直过渡到约瑟的出现。在这33个章节中,重要的有介绍了挪亚(第6章-10章),然后是关于亚伯兰的文字从12章到25章,说明亚伯拉罕在创世纪中的重要性。接着从25章的中间开始提出雅各的名字,到35章一直详细地描述了雅各认识神的过程。从37章开始,作者的笔锋一转,开始重点描述约瑟,直到结尾的50章,其中也穿插了雅各带领一家来埃及和他晚年给约瑟儿子的祝福等。从分配的章节,我们不难看出约瑟是最后出现在创世纪里面的,但是却占了最多的章节。从这14个章节里,我们可以看到约瑟,雅各和法老是主要的三个人物。当中用于雅各的笔墨要少于约瑟的,而法老的是最少的,但是都是很有权威和力量的。

上次作业写了约瑟的年代是埃及历史上最辉煌的“Middle Kingdom”时代,有8个法老12个朝代。其中在古埃及历史上最厉害的法老叫Sesostris III (1878-1841 BCE)。作为“战无不胜”的法老和最富裕强大的统治时代。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法老,他扩张领土,占领了现在的埃塞俄比亚。这在埃及历史上也是不为多见的法老。埃及人对扩张领土没有多大兴趣,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上最好的土地,有着丰盛的产出,有吃有喝,所以只要保存好这片土地就好。这也就是为什么 Sesostris III在埃及历史上为什么这么出名。同时,由于埃及的同于美国那种各州自治的管理风格,在Sesostris III开始,中央的力量在下滑,而他治理时期的富裕,以及领土的扩张,缩减自治州,减少州长的职能,带来了中央集权的强大和对集权管理需要的底层管理人员。同时各个 州的力量的削弱,州长和管理人员的减少,就让集权下的底层管理人员有往上的机会。最后社会从原本只有名门望族(州长们)和农民阶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中产阶级(即 底层管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上升)[5].

我们从41章37节“法老和他一切的臣仆,都以这事为妙。”这句话有一定的信仰价值观来成就后面法老让约瑟为宰相,他的臣仆无人反对的原因。现在我们来看看古埃及的信仰,他们有2000多个偶像被供奉,而其中对太阳的崇拜是最高的。还有牛头人身体的神,以及对麦穗种植的敬拜都有在埃及法老墓中的壁画上。一方面,法老的梦中,都是在农业社会里,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相关。另一方面,从他们敬拜的偶像来看,成千的术士和博士也是不在话下,可是不能解释出法老的梦,的确让法老内心不安。当约瑟面见法老第一句回答是41章16节“这不在乎我,神必将平安的话回答法老。”也在告诉法老他有神的启示,不是他自己的能力。法老也知道约瑟的神不可轻慢,他在拥有2000多的偶像的神,自然对被定义为神的“神”是有崇敬之心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都以这事为妙。因为他们对偶像神的敬畏,也帮助了约瑟解梦后,瞬间得到大家的认同,并接受他后面被册封。接下来,法老为了给约瑟权力,而做了一个铺垫 38节’像这样的人,有神的灵在他里头,我们岂能找得着呢?’ 这句话是说给臣仆们听的,让大家见证约瑟信奉的神的伟大。接着法老授权给约瑟封官加爵,也是神借着法老来重重地用约瑟。由于法老恩待约瑟,间接地褒奖约瑟按照自己的神行事为人,所以看到约瑟的神恩待这个法老Sesostris III,国富民强,收回散落的自治权到中央集权。

 然后41章45节中“又将安城的祭司波提非拉的女儿亚西纳给他为妻。约瑟就出去巡行埃及地。” 安城是埃及人对太阳崇拜的中心地点,信奉的神叫做Ra或者Re[6]。即使对埃及的历史知之甚少,我们也是能知道他们对太阳的崇拜作为对古埃及宗教的核心之一。所以这里的祭司有可能是古埃及最大最重要的祭司。还是说明当时法老的信仰价值观依然是对神的崇敬,对信神的人的重用,为重用约瑟给了他当时最具威望的婚姻。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的一些小细节看出来,约瑟在信仰上生命的改变。如51-52节“约瑟给长子起名叫玛拿西(就是“使之忘了”的意思),神使我忘了一切的困苦和我父的全家。…… 以法莲(就是“使之昌盛”的意思),因他说神使我在受苦的地方昌盛。” 在给两个儿子的取名,就看出约瑟对兄弟们将他卖到埃及是有愤怒和怨恨的。但是最终他选择了“忘记”,这是他的信仰价值观让他可以走到忘记,个人行为是给儿子去了这个名字,以示纪念。同时,他也感恩神让他在这个受苦的地方昌盛,同理于上面的一切。在后面50章15节,约瑟的哥哥们见父亲死了,害怕约瑟报复他们,这是一个道德层面的表现。说明他们并没有把他们的父信仰的神奉为自己的真正的神,而约瑟此时已经在信仰价值观层面来回答他的哥哥们。19节,首先他先否定自己不能代替神来报复哥哥们。20节,他解释了为什么自己会被卖到埃及,这是神的美意,保全许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

接着看出埃及记,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创世纪会用14个章节来专门描写约瑟,因为没有这7年的饥荒,大家都去埃及寻求粮食(社会实践),以及后来雅各带着70男丁来埃及并定居高珊就不会有后面480年后摩西领着以色列人离开埃及。

纵观现在,各个当权者试乎看不到那个Sesostris III那个时代对所谓的“神”的崇敬之心,他们更多地是看重自己权力的能力和科技带给他们可以实施权力的能力。没有敬畏之心,就谈不上把信仰价值观了。而是更多地把个人能力的强化,相对于约瑟处处强调神的大能,我们这个时代里甘心做神的仆人,让神的带领做当权者少之又少。中国是无神论国家,共产党不是第一个推出无神论的。“圣延法师的总结:[1]原则上汉文化的社会,是一个非宗教的环境,要不就是迷信的信仰,要不就是非宗教的信仰。儒家原则上是非宗教的,对民间信仰是否定的 。诸位应该都听过:「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这是儒家对生死抱着存而不论的现实主义态度,既不主张宗教的信仰,对于生前死后的问题也都避谈。但是如果宗教不关心生前死后的问题,那么这样的宗教是非 常肤浅的。另外,道教似乎提到了神鬼,但事实上道教的背景是道家,而道家以老庄为代表,老子是自然主义者,但我认为他是唯物论者,因为道家虽然讲羽化登仙,主张肉身可以修炼得长生不老,即成仙人、真人,可是,离开 身体以外,精神就不存在了,这岂不就是自然主义的唯物论? 在中国的汉文化环境里,由于宗教不被认同,使得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渐渐演变成中国形态的佛教。至于天主教进入中国社会,那是比佛教更辛苦的过程。天主教是在唐代传入中国,目前尚存一座「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距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在中国历史上,天主教、基督教一次次地进入汉文化社会,却总是无法生根立足,相形之下,佛教显得比较容易被接受。譬如中国禅宗不讲生前死后,只讲现实的当下,现在、现 在、现在;不讲过去,不讲未来,只有现在;然后「现在」也不讲了,就谈「空」。这也就是说,佛教有它的适应性,但是要成为中国社会主流的宗教,尚有许多考验,并不容易。可能破坏佛教。中国历史上的执政者,常常把宗教当成一种教化民众的工具,或是统治民众的工具;一直到现在,中国大陆的执政者还是把宗教当成工具,和其他国家不一样。”中国大陆是走不到信仰价值观的层面的,因为执政者把宗教作为工具了,连最根本的“信”都不存在,更谈不上“敬”了。从圣延法师的总结中,我们也看到迷信和佛教混为一谈,而佛教中的“空”被放大,其他都看不到了。感觉在大陆没有信仰的土壤,所以弟兄姐妹传福音是一个艰巨地任务,任重而道远,好好装备自己吧。

[1]书:全球化趋势下的信仰价值观与教育圣严法师与单国玺枢机主教的对话 – 圣严法师、单国玺

[2]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77371/answer/2099597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3]

1.道德是个体的立场,伦理是社会的立场。
2.道德是内在的,伦理是外在的。
3.道德是直接的,伦理是间接的。
4.道德具有境界性(不同人的道德标准是有差异的),伦理具有普通性(伦理有社会的标准)。
5.道德具有鼓励性,而伦理具有禁止性。
6.道德具有非功利性(道德行为本身就构成了它的目的),伦理具有功利性。
伦理、道德不分,是忽视了“社会”的存在。
倪愫襄教授的《伦理学导论》第7页也谈到了二者的区别,建议题主看一下。

编辑于 2015-09-20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77371

[4] 社会实践:人与人之间所有实践活动的总和。

两极世界理论在继承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用社会实践概念来代替生产关系范畴,并定义为人与人之间所有实践活动的总和。社会实践概念的内涵范围比生产关系大。自然实践,即人类以自然界为对象的所有活动的总和。自然实践概念的内涵范围比生产力概念大。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4%BE%E4%BC%9A%E5%AE%9E%E8%B7%B5/20397697

个体行为:个体,或称个人,一般指一个人或是一个群体中的特定主体。个体行为是相对于群体行为而言的。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在一定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个体所采取的符合或不符合一定规范的行动。

https://wiki.mbalib.com/wiki/%E4%B8%AA%E4%BD%93%E8%A1%8C%E4%B8%BA#:~:text=%E4%B8%AA%E4%BD%93%E8%A1%8C%E4%B8%BA%E6%98%AF%E7%9B%B8%E5%AF%B9%E4%BA%8E,%E7%AC%A6%E5%90%88%E4%B8%80%E5%AE%9A%E8%A7%84%E8%8C%83%E7%9A%84%E8%A1%8C%E5%8A%A8%E3%80%82

[5] https://www.ancient.eu/Senusret_III/

[6] https://www.biblewise.com/bible_study/characters/egyptian-pharaohs.phpd

试用圣经的观点评价两个大时代的区别和联系__Julie

古埃及的法老时代跨度近3000年(1),本文所提的法老时代主要指雅各约瑟所处的对应于圣经的时代。法老时代与当今的时代, 两个大时代,跨越3500年(2)。在这里试用王保罗牧师在上课介绍的三个结构的方法来评价这两个大时代的区别和联系。

信仰与价值观

  • 多神教或一神教。法老时代的古埃及的宗教是由一套复杂的多神教信仰和宗教仪式所构成的。古埃及人认为有许多神存在于世且这些神能控制世界,人们需要通过祈祷和献祭来获得众神的庇佑 (3)。当代的宗教信仰则以一神教为主,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是现代普遍认为的三大宗教 (4)。现代的多神教有印度教、中国民间信仰、道教、日本神道教、非洲伏都教和维卡教。
  • 法老敬畏神。神是公义的,“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马太福音5:45)。古埃及的法老,虽然信奉多神教,但是他也敬畏耶和华,也接受耶和华神的大能。约瑟为法老解梦,对法老说:“法老的梦乃是一个,神已将所要做的事指示法老了。”(创41:25)。法老和他的一切臣仆,都以这事为妙。法老对臣仆说:“像这样的人,有神的灵在他里头,我们岂能找得着呢?”(创41:37-38)。当今拆十架、毁教堂、抓神仆的法老们,是不敬畏神的。
  • 政教合一。古埃及正式的宗教实践以法老为中心,法老是人民和众神的中介,有义务向众神祭祀和献祭来维持他们的玛亚特(宇宙中的基本秩序),古埃及政权会花很大资源来建设神庙和举行祭祀(5)。现在的国家大部分是政教分离,目前政教合一的国家不多,据维基百科介绍,存有伊朗、梵蒂冈、文莱等。

道德伦理观

第一,对梦的重视度不同。法老做了特殊的梦后,心里不安,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要知道梦所隐示的秘密,为此召集了埃及的所有术士和博士来解梦。今天的人们,往往忽视梦的重要性。无论是对特殊的梦还是普通的梦。或許也因为人们认为每个人都会做梦、每一天都会做梦、梦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现象罢了。(6)在当代,人们在遇到解不了的梦或遇到难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衡量事物的对错往往以科学合理与否来论断。

第二,以眼见为实。约瑟为酒政和膳长解梦,梦圆解并成就后,酒政事后能想起约瑟。试想如果约瑟解的梦没有成就,约瑟还会被想起来而为法老召见解梦吗?当代的人往往也是不相信自己没有看见没有经历的事情。罗马书1:20说:“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法推诿。”无神论者常说,“谁见过神?”、“谁能证明他的存在?”

第三,老我与人共存。自伊甸园开始,人就有了老我,因着老我,夏娃被蛇引诱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种下了人类的罪。由于老我的控制,法老对约瑟说:“你可以掌管我的家,我的民都必听你的话,唯独在宝座上我比你大(创40:41)。”老我也让雅各的心沉睡,当他听到“约瑟还在,并且作埃及全地的宰相。雅各心里冰凉,因为不相信他们(创45:26)”。当今的社会实践生活中,老我也是处处存在,捆绑着我们。中国的法老坚持自己解自己的梦,就是这么刚硬,就是听不进历史,就是不看见文明的进程,而是坚守丛林法则,认为弱国无外交。

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

     第一,恩待神的子民,使国民蒙恩。在古埃及大饥荒的第二年,法老接纳了古埃及人不喜悦的以及价值观不同的以色列民族,还给好地,供居住,享美食,用能人;埃及人为雅各哀哭70天。从圣经中的描述都可以看出法老发自内心地善待神的子民,因而使古埃及全地蒙恩,顺利度过大饥荒。“1979-2009三十年,中国在上掌权者最有智慧的一件事,就是恩待教會。这其实是自古以來在人類歷史上不難觀察到的現象,這是神賜給神兒女所寄居國的福氣。”(7) “歐洲到現在還在討論如何對待猶太人的問題,美國早就将自己與猶太人緊緊聯繫在一起,形成利益相关体。”(8)

第二,社会运动。在法老时代,据圣经记载,由于饥荒,神的子民整个民族迁移到埃及。为了生存,背井离乡,寄人篱下,但却保全了整个以色列民族,并且在神的保守下,在古埃及发展成为大族。当今局势,美国正在引领着世界去中国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依靠神,反省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或许能拥有神奇的未来。

第三,为主争战。在神的大计划中,十七岁的约瑟只身一人,来到古埃及,在那十三年的岁月中,他曾被卖为仆,坐过监,解过梦,受过试探,直到三十岁做埃及的宰相。尽管在埃及作为神的子民只有他一个人,但是约瑟紧紧地依靠神,传扬神的大能,所以他不孤单,“耶和华与他同在,他就百事顺利”(创世纪39:2)。在当今这个悖逆的世代,在我们周围,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声音,作为神的儿女,我们常常被看作是另类,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但我们的处境是不是比约瑟好很多?是不是更应该传福音,为主争战。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5%9F%83%E5%8F%8A

2 王保罗,《有梦的法老》,20200906主日讲章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5%9F%83%E5%8F%8A%E5%AE%97%E6%95%99

4 维基百科

5 维基百科

6 梦的本质之基督观点

7 20200906 有梦的法老,王保罗牧师

8 20200920 蒙恩的法老。王保罗牧师

日光之下的恰巧,是日光之上的必然__金夢

—-浅浅浅谈路得记读后感

路得记整卷书一共有四章。在第一章中,除了开头几节经文交代了时代背景和当时拿俄米的家庭境遇,其余的篇幅几乎都放在了拿俄米和两位儿媳的对话,来展现路得如何选择同拿俄米回到伯利恒。为何路得记要把一卷书百分之二十五的笔墨给了这几近剧本式的对话记录?为何不一句话概述“拿俄米的两位儿妇中,只有路得选择和拿俄米回到伯利恒”?细看拿俄米和儿媳之间的对话,发觉内容真是丰富!我们不妨把拿俄米三次劝说儿媳们的对话嵌入到三结构当中来套用一下。

拿俄米三劝路得

  1. 路1:8-9a中拿俄米第一次劝说两位儿媳 “拿俄米对两个儿妇说: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拿俄米在此处的劝说是道德伦理层面的,潜台词可以解读成“你俩在做儿媳的时候都尽了妻子和媳妇的本分,如今你俩和我的婆媳缘分已尽,你们都回娘家去吧,不用觉得有任何亏欠,祝你们再找个好人家!”拿俄米给予了两位儿媳人格上的肯定,也合情合理的解释了她们不需要觉得有任何思想负担,而这一回合,两位儿媳的回应都是 放声而哭,说:不然,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路1:9b-10,也就是说,她们从情感和孝心上出发依然选择跟随拿俄米,这也是在从道理伦理的层面回应拿俄米的劝说,依然选择跟随她。
  2. 第二回合,拿俄米特别扎心的从现实层面摆出了事实来劝说两位儿媳,拿俄米说:我女儿们哪,回去吧!为何要跟我去呢?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我女儿们哪,回去吧!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1:11-13)拿俄米所摆出的这些扎心的事实从社会实践层面和儿媳们理清了利弊,显然这一次俄珥巴听进去了、也动心了,基于趋利避害和个人未来的考量,降了一级,退到了社会实践层面做出了她的选择,与婆婆告别。反观路得,依然选择留下,依然基于道理伦理的层面来回应拿俄米的二次劝说,因为路得舍不得拿俄米”(1:14b
  3. 第三回合,只剩下了拿俄米和路得。“固执的”拿俄米也在这一次劝说中更进了一层,从信仰价值观切入,催促路得回到本国了看哪,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路1:15而恰恰在路得这一回合的回应中,我们看清了她选择跟随拿俄米的本质驱动力——乃是出于她的信仰价值观。 亚扪人或是摩押人不可入耶和华的会,他们的子孙虽过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华的会(申233作为摩押人,路得是没有途径去认识耶和华真神的,而在她嫁给了拿俄米的儿子后,能够借着她的夫家来认识耶和华,并在最高的层面——信仰价值观的层面做出人生选择,不随波逐流。我相信,正是因为看到了路得对信仰的回应,拿俄米知道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就不再劝她了。”(1:15)

拿俄米如此反复劝说路得,不要同她一起回伯利恒,也是有出于当时文化和社会因素的考量的。摩押和亚扪是罗得和两个女儿乱伦所生的后代,以色列民出埃及的时候,摩押王还请巴兰咒诅以色列民,设谋诱惑以色列人犯罪(民22章-25章2节)…所以神说亚扪人或是摩押人不可入耶和华的会,他们的子孙虽过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华的会(申233)。摩押这个民族在耶和华 神面前是被咒诅的,以色列人也视摩押人为仇敌。所以说,路得以一个摩押人的身份,再加上丈夫死去成为了寡妇,没有经济能力也没有社会地位,带着这些标签进入伯利恒,可想而知将要面对的很可能是整个社会的鄙视(甚至是敌视)和苦待。由此也更能看出,路得基于信仰价值观所作出的决定是极具超越性的!

从“摩押女子路得”到“大卫的祖母”路得

有了这样的认知后,我们再看路得去到伯利恒之后的事情,就要特别注意她的摩押女子身份了。路得记第二章第二节,圣经上写的是“摩押女子路得对拿俄米说…”,读到此处,我总觉得有些别扭,因为路得记一开始就已经介绍了路得是摩押女子(路1:4),一般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交代应当是前面有记载,后面就可以直接使用,默认读者已经认识到路得是摩押人。例如在路1:16中路得和拿俄米的对话记载时,就直接使用的“路得说”,而非“摩押女子路得说”。但是,圣经上的话语没有一句甚至一个字是白写的。所以我倾向于,但凡看见圣经再次用“摩押女子”来形容路得时,作者的原意便是刻意要让读者去体会,在当下语境中路得的摩押人身份。我留意了一下,路得记中每次写到路得的时候,称谓并不是统一的——大部分的时候是直接说“路得”,但有几处就很“突兀”的强调“摩押女子路得”。于是,我把自第一章之后出现“摩押女子”来形容路得的地方全部都圈了出来,思考为何作者为何要在这些地方强调路得的摩押身份,这也让我坚定的相信,作者的确是在这些地方刻意要让读者注意到路得的摩押女子身份——

  • 的最后一句话中,圣经记载“拿俄米和她儿妇摩押女子路得,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路1:22),这既记载了两位寡妇在摩押地生活的终结,也拉开了路得在伯利恒地作为外邦人的新生活的序幕。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路得身上的摩押、寡妇两个标签,几乎将她划分成了当时社会最底层的边缘人物。同时,作为相依为命的两位寡妇,路得和拿俄米首要面对的就是生存难题,如何活下去?路1:22提到当时“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关于收割庄稼的事,圣经记载神吩咐以色列人,你们收割地的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遗落的庄稼;这些要留给穷人和外人。”(23:22)。还有申命记24:19记载你在田间收割庄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给寄居的与孤儿寡妇。这样,耶和华你神必在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赐福于你

这么看来,似乎 神给她们开了一条出路,能收取他人遗落的庄稼,也有律法规定要看顾恩待寄居的和寡妇。可是要注意,当时是士师秉政的时代,士师记的最后一句话是“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这样的时代,让人的心又揪了起来,以色列民会遵循耶和华的律法,让拿俄米和路得活下来吗?带着这样的揪心,看到接下来的经文“摩押女子路得对拿俄米说:“容我往田间去,我蒙谁的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路2:2)。我猜想当时路得还未生子,拿俄米的年龄应该也不算老迈,照理说拿俄米作为以色列人的寡妇,应当比外邦人路得外出受到的待遇会较好一些,甚至可以说,会更安全一些。然而此处“摩押女子”路得疼惜婆婆,主动提出要去田间拾穗,没有因为顾虑自己是摩押人的身份而怠惰了对婆婆的照顾。

路得去到田间拾穗的时候,又一次出现了“摩押女子”的字眼,这一次是出自监管收割的仆人之口,来回答波阿斯好奇田间拾穗的新面孔是谁,“是那摩押女子,跟随拿俄米从摩押地回来的。”(路2:6)。这里记载到这个仆人甚至都没有提到路得的名字,只提到拿俄米的名字,对路得的描述仅仅是“那摩押女子”。圣经通过旁人之口肯定了在那个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路得在众伯利恒人眼中只是一个外邦的摩押女子,是被带有敌意和偏见的贴上了标签的。

再之后,是波阿斯和路得一些对话记载,波阿斯以慈爱的话祝福路得,安慰路得(路2:11-13),看顾路得的饮食(路2:14),又吩咐仆人要如何善待路得(路2:15)。在这几段波阿斯和路得的互动中,并没有出现摩押女子的字眼,直到路得晚上带着拾取的麦穗去到婆婆那里时,才再次提到,摩押女子路得说:他对我说:你要紧随我的仆人拾取麦穗,直等他们收完了我的庄稼。’(2:21)。这里也很有意思,婆婆和路得在19节已经有过一轮的对话,那时经文还用的是“路得”,结果紧接着在路得转述波阿斯对她的吩咐时,又搬出了“摩押女子”路得,圣经再次强调路得的摩押女子身份,体现了波阿斯对于路得的做法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平凡的——超越了他人的慷慨,以及在那个悖逆的时代,波阿斯依然敬畏 神,遵循耶和华的律法,看顾寄居的外邦人和孤儿寡母。

接下来的整个第三章,没有出现“摩押女子”路得,而这一章也大部分都是路得顺服婆婆的吩咐,同波阿斯有更多的互动和对话。在和波阿斯的对话和互动中,经文都没有再次提醒我们路得的摩押人身份,仿佛在告诉我们,波阿斯并不如其他以色列人一样用“摩押人”来给路得贴标签。就在我想接着探究,是否所波阿斯出现的场合都不会提到路得的“摩押”身份时,第四章两次从波阿斯口中说出了“摩押女子”路得。第一次是波阿斯对那第一顺位的至近的亲属说“你从拿俄米手中买这地的时候,也当娶死人的妻摩押女子路得…”(4:5),第二次是该亲属放弃了赎地的权利后,波阿斯请长老和众民做见证,他要置买以利米勒家的产业,并且又娶了玛伦的妻摩押女子路得为妻…”(4:10)。这第一次提到时,颇有点讽刺的意味,因为这位圣经中连名都没有被记下的至近的亲属,本来答应从拿俄米手中买以利米勒的产业,结果一听到还要取一位摩押来的寡妇,顿时脱鞋立证放弃了买赎权。于是出现了后面波阿斯宣告性地请长老和众人见证,并且明明白白的陈明他要娶这位“摩押女子”路得为妻。至此,是这卷书中最后一次提到路得的摩押人身份。

我们来回顾一下波阿斯在圣经记载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格,他敬畏 神,遵循神的律法,看顾患难中的人,满有慷慨和怜悯,同时他宣告性的接纳外邦人,甚至在那之后,人们不以路得的摩押身份来标签化这个女子,反而因着路得夸赞拿俄米,“…有这儿妇比有七个儿子还好!”(路4:15)——这种种是否都指向了新约中的那一位救主——耶稣基督!因着耶稣基督的宣告,外邦人得以进入到 神的国,同享 神子民的尊荣!在波阿斯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所预表的那位教会的新郎,亲自除去新妇的羞耻,这也就呼应了为何在波阿斯和路得的互动中,经文并没有强调路得的摩押身份,因为在基督的眼中,祂亲自遮盖了我们的羞耻,不纪念我们的过犯,反赐给我们新的身份——基督的新妇!这是何等的奇妙丰盛,因着基督的接纳,我们不再被看为外邦人,而是同为 神的儿女!

再看向马太福音第一章耶稣基督的家谱,路得的名字赫然被记载在上面。路得作为外邦人,被神拣选使用,参与了 祂的全盘救赎计划,而在新约中,又因着耶稣基督的救赎,外邦人也能够同原本的枝子——以色列人一同进入到神的殿中,这样的完整和连贯让我们看到旧约和新约的一致性,以及圣经的所有的中心都是指向 神的救赎和 神本身,这是何等的奇妙和丰盛!

日光之下的恰巧,是日光之上的必然

最后最后我想分享一下在整篇路得记中,有三节经文特别的打动我——

1:22 拿俄米和她儿妇摩押女子路得,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

2:3 路得就去了,来到田间,在收割的人身后拾取麦穗。她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块田里。

4:1 波阿斯到了城门,坐在那里,恰巧波阿斯所说的那至近的亲属经过。

拿俄米和路得回到伯利恒的时候,恰好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圣经中没有记载拿俄米的丈夫还有两个儿子去世的时间和先后,我们可以猜测她们应该是在摩押打点好一切丧事,然后收拾好一切的行李路途跋涉回到伯利恒,结果就那么刚好是割大麦的时候,因着以色列这个看顾寡妇的律法,路得爱惜婆婆,主动提出自己去拾取庄稼,就恰巧走入了波阿斯的田地中,而波阿斯正好就是以利米勒的本族至进的亲属,也是有第二顺位的权利去赎得以利米勒的地还有迎娶路得。波阿斯是个义人,并没有自己想办法去强娶路得,而是打算按照规矩首先询问那位第一顺位的亲属的意向。这时就出现了第三个“恰巧”,恰巧波阿斯想着这事的时候,这个亲戚就路过了!而当时波阿斯正坐在城门,在公开的场合又有见证人,于是这件事情很快地就成就了!

这三节经文的共同点,都使用了“正是”或者“恰巧”这样的词汇体现了事情的一个巧然性。如果简单的读过倒也不觉突然,但若反复体会这样的恰巧,便能看到“恰巧”背后 神那双“看的见的手”是何等的奇妙。结合波阿斯娶外邦女子路得,成就了神的应许,保全和延续了这条从犹大到大卫再到基督的完整的线,我们应当看到,这些日光之下人看为巧合的事情,都不是偶然,而是日光之上 神所命定的必然。没有一件是恰巧到超出 神的计划,也没有一件事不是为着 神的计划而发生!这样的认知,应当在现今这个看似混乱和不堪的世代中,带给我们信心和安慰。往大了看,即便有再突然的政治事件、公共卫生危机、军事战乱发生,神也依然掌权,往小了看,即便再普通的我们,每日所面对的困难与需求,神也依然看顾!因为日光之下的一切,都是日光之上的必然,必然关乎 祂的拣选,救赎,计划和荣耀!

面对世界的潮流,基督徒如何抉择? 江浩朝

世界的定义

使徒约翰在约翰一书2章15节里面告诉我们:“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 这节经文告诉我们爱世界的结果就是不爱天父,这人便和神的永恒之道失之交臂。(哥前16:22)那么我们这里讲的“世界”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这节经文所讲的“世界” (World) 不是指神所创造的世界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大自然。何以见得?因为圣经告诉我们“诸天诉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诗19:1)天地万物都在见证和展现神的荣耀和作为,而且神造万物之后亲自称赞祂的受造物是好的(创1)。 诗人在诗篇104也祷告“愿耶和华喜悦自己所造的”。显然,神不会命令我们不去爱祂所喜悦的事物。最后,所罗门王在传道书6章19节中教训我们说:“神赐人资财丰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份,在他劳碌中喜乐,这乃是神的恩赐”。能够享受神所造的美物是神的恩赐,我们更是要爱神的创造并且因着神的创造而喜乐感恩。所以这里所用的“世界”一词不是指神所创造的物质世界(material world, God’s creation)

其次,这里的“世界”不是指“世人”。“神爱世人 (For God so loved the world) , 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耶稣也教导我们“要爱你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 (太5:44)。神既然爱世人,同时也教导我们这些被神拣选的子民去爱邻舍和仇敌,所以使徒约翰这里所说的“世界”也不会是世人的意思。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读这节经文里的“世界”一词呢?“世界”一词在希腊文中是“Kosmos” 意思是井然有序的系统或体系。它是混乱(Chaos)的反义词。John MacAuther 牧师给出一个定义“the invisible, spiritual system of evil看不见的灵界的邪恶体系”我们可称“世界”为“撒旦界”,这就好比我们平时说的体育界,时尚界,科学界和教育界等。每一个“界”或者体系都由其自己的想法,活动,规则,参与的人还有目标所组成。比如体育界是由各种体育赛事,委员会,比赛规则,俱乐部,运动员和观众组成。这里所说的“世界”是撒旦统治下的体系(弗6:12),它是与任何来自与上帝的真理和事物敌对。在这个体系包括异端学说;宗教;人本主义;人的智慧;所有不信耶稣的人的思维模式; 敌基督的心态;任何让人远离神永恒之道的事物。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手下。(约一5:19)

世界潮流举例

我们已经给世界下了定义,接下来我想举例世界的潮影响基督徒。我们拿目前中国的家长让孩子周末上补习班为例。很多家长包括基督徒让孩子周末的时候上补习班或者兴趣班,然而对于很多基督徒的家庭来说,这就意味着孩子们会错过主日的敬拜和主日学。从个人行为的层面来看,有些家长是出于比较的心,看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补习班,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所以会逼着孩子上补习班,孩子成绩好,自己也有面子。当然也有稍微高尚一点的家长,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让孩子从小多学习和培养各样的技能以后在社会中能站立的住。从道德伦理的层面去看这件事貌似也能够理解父母的苦心。无论是出于比较的心态或者盼望儿女成才的心,礼拜天送孩子去补习班或者兴趣班都是不信主的人的思维模式,因为在撒旦统治的体系下,没有礼拜天是敬拜神的日子这一说。但是基督徒家长不一样,有圣经教导他们:“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出20:8)。知道神的诫命但还是在礼拜天送孩子去兴趣班和补习班的基督徒家长让他们的道德伦理观和个人行为反过来去驾驭了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对于他们来说,孩子将来的在社会上的成功(金钱,地位,受人尊重,被人认可)好像比认识神和遵守神的诫命更重要。撒旦正是在利用自己体系里的资源诱惑人,使人不去思考永恒的事。

基督徒的挣扎和出路

基督徒不属于世界,使徒约翰在他的书信中不断强调基督徒胜过了世界,因为在他们心里的比世界更大。(约一5)但是这并不代表真正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不会被魔鬼诱惑和试探。基督徒不属于世界却活在世界上,我们无可避免地会和身边不信主的同事或邻居交谈,会去听新闻,听音乐,去学校听教授讲课。整个过程中基督徒无不被属世界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轰炸。礼拜天送孩子去补习班在社会实践层面和伦理道德层面都被身边人所认可。另外一方面基督徒家长心里清楚信仰价值观告诉他们应该礼拜天带孩子去敬拜神,所以心里会有挣扎。能让基督徒用信仰价值观去驾驭道德伦理和个人行为唯一的途径就是凭着信心认识神,真实体会到基督比我们一直想要得到的(无论是成就,社会地位,在乎的人的认可,儿女的成才)都要宝贵。我们追求我们想要的,最终无非是认为我们所追求的是最价值的,希望我们所追求的能给我们带来心里的满足和快乐。但是圣经告诉我们“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太13:44)。神的国便是神本身,他的价值是无与伦比,所以认识神比这些更甘甜,喜乐和满足,也让人能够做出变卖一切的举动,为的是得到神的国。所以只有基督徒发现自己的信仰比世界能够提供给他们最好的东西还要珍贵几百倍时,他们的信仰价值观才能不断更新道德伦理观和改变自己的行为。对于明白这一点且真正尝过主的美善的(诗34:8)基督徒来说,礼拜天送孩子去补习班和教养孩童认识至高神比起来显得是多么的相形见绌。

Reference 对“世界的定义”的段落是我整理的听道笔记加上自己的一些理解— source: https://www.gty.org/library/sermons-library/62-15/the-love-god-h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