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讲道 经文:使徒行傳Acts 16:1-5
第一场成人主日学(新西兰亚洲场)
第二场成人主日学(北美欧洲场)
Praise the Lord!
蓝岭 & 国际网络联合教会 BlueRidge&IOUC Church
作主门徒 使命驱动 门徒培训 极地宣教 网络扩展 见证福音
主日讲道 经文:使徒行傳Acts 16:1-5
第一场成人主日学(新西兰亚洲场)
第二场成人主日学(北美欧洲场)
主日讲道
第一场成人主日学(新西兰亚洲场)
第二场成人主日学(北美欧洲场)
The pace of the Holy Spirit’s leading was tight. After the Jerusalem conference and some arguments among co-workers, the apostles embarked on their missionary journey again. In fact, this was Paul’s second missionary journey. This time, Paul and Barnabas parted ways. Barnabas went to Cyprus, and Paul traveled north toward his hometown of Tarsus. Let’s look at the first point: Continue reading “Dec. 03, 2023 Calling Timothy”
聖靈帶領的節奏是緊湊的,開完耶路撒冷大會、發生了同工的一些爭論,使徒們就又走上宣教之旅了。事實上,這已經是保羅第二次宣教之旅了。這一次,保羅與巴拿巴分道揚鑣了。巴拿巴去塞普路斯,保羅則北上,朝著他的家鄉大數方向行走。我們看第一點: Continue reading “20231203 讲道讲章_呼召提摩太”
第二场主日学笔记
HZ:牧师,我最近在想,好像,在我的生命当中,从我的文化背景当中,立场这个东西是一个遥远的事情,对我来说。我突然回想到我人生当中,可能就是两个:一个是要么是命令啊或者是恐吓啊、诱导啊,要么就是那种没有一个立场这种观念在脑海里,想要去尝试训练,但容易陷入到律法主义这种困境中,所以现在,你去跟一个人交流使用的方式要么站在优势地位,使用命令语气。要么对小孩子使用诱导,无法站在立场上去。在人格方面有些缺陷。
牧師:懂你说的point,我们每个人都一样,你不孤单在这点上。我们每个人都属于这一类“缺失安全综合症”。我管这种光景叫缺失安全感的一种综合症。我要不说,孩子以后可能就会变坏啦;我要不做,孩子以后就会堕落啦;我要不做这件事情,妻子和父母可能就要完蛋啦。。。。。。
这种提前预言,也包括诅咒,这是我们有自我诅咒的倾向,我们比较容易论断、比较容易下结论、早早就把自己和别人的结论都下满了,回不了头,这个是我们的文化上、传统上的惯性。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你若不读书,你这辈子就完蛋了。你看,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么认定的,其实,不读书的人也有很多的人生,读书读得好的人毕竟是少数,你读了博士,叶子弟兄也读了博士,在我们当中读博士的人很少,不多,对不对?不一定非要读了博士才能有个人生,也未必读了博士人生才完美,都不一定的。所以读书必不是绝对的,但我们中国父母容易把读书当中对儿女绝对的对儿女的一个期待。上一次,我给你讲的期待,对吧?这个期待的本质上是不安的表现,他要不读书,以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呢?你问问哪个父母,中国父母大多数都这么想。
那要不读书今后生活就完蛋了,这是我们比较多的认知迷失,这是我称为认知迷失吧。因为不安全感,心中感到不安,然后就自我创造出些不安的观念,诅咒自己、勉强他人,那这是我们文化上的一个使然,接下来怎么办呢?你刚才列举了你自己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差不多,特别我们中国人比较多的。缺乏一个你说的立场。
什么是立场呢?立场就是对事物的认定以及自己因着这个认定而做的决定。这是我们的立场,我已经决定要跟随耶稣,这是我的立场,但这是个大立场,还有一些小立场:我如何借着什么样的生命,什么样的活动,什么样的忠心,什么样的委身去表达我个的立场呢。它是由不同的小立场决定的,比如说我因为想信耶稣,我不再讲一句假话,但不讲假话需要很多勇气呀,对不对?我万一因为讲了假话会有一些很多损失,怎么办?那需要一个立场,那我需要做一个决定,损失就损失吧。所以你就要有一个像以斯帖一样的决心,死就死吧,我活着就是为了现今的机会,死就死吧!我记得我曾经给你讲过一个我的见证,我入美国的时候,我当时要填写一个表,“你是否曾经在共产党的国家当过兵?”当时周围的人都跟我说,你千万不要填啊!内在的核心价值观在影响我的立场和我的决定。我既然信了耶稣,我从此不在讲假话,我说:填就填吧,如果来不了美国,来不了,就不来了,有什么了不起的,美国有什么了不起的,能跟我的耶稣比,算不了什么东西。如实填写,可能因为这个缘故会受损害,受损害就受损害吧!
人生在世,我既然已经跟随耶稣,此生不改变。因为你随耶稣基督,你会受损失会受伤害,而且这是个大概率的事情,不是小概率,只要你信耶稣,无论在哪里,在家庭在学校在公司在国家在民族在群体,一定会遇到对自己无利的,谁叫你信的是全宇宙最大的耶稣呢?全世界最高的价值,这是我的选择。我选择,我就如此这般的表达我的立场,借着我分分秒秒,点点滴滴就表达耶稣是我的主。马丁路德当年也是如此,他多么的孤独,整个罗马帝国就他一个。
立场是我们对上帝认定的表现,立场是我们人生笃定真理的一个信念,也是我们每天每日的脚步如何行走的缩影。我做什么都要思考,我做什么都要满足我的信仰,满足基督对我的期望,满足向主交账的时候,我可以跟主说:你所託付我的,我都做了。做的就是这些东西,拿到你的面前向你交账。Here I stand,此生不改变,此至不渝。这是立场。
表达在我们日常在家庭生活家庭儿女也是一样的,当看到孩子们不符合你的期望,不符合你的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你比较容易用一个绝对的方式处理一个相对的成长,我再多说一遍:当你的立场并不那么坚定的时候,你会比较容易用一个绝对的表达方式去限制另外一个人的相对成长。为什么这么讲呢?
因为有两个概念你比较容易混淆一起,就是圣经的观念圣经的标准和你的期望不一定是一样的,为什么呢?你对自己可以,比如前段时间就有人说以色列:啊,你不是信上帝的吗?打左脸给右脸啊,怎么哈马斯打了你左脸,你怎么不给他打右脸呢?你怎么能报复呢?这个是我们常常会错乱的一个观念。耶稣的教导:我们听见,谁听见,谁遵循,却没有一个谁听见谁就勉强另外一个人的教导。耶稣没有这样讲,耶稣没有这样讲:来啊,信我的人啊,凡是听见我教导的人啊就用我的教导去要求隔壁的人啊。圣经没有这样讲。圣经是对,那些听见了教导,自己去遵循。对吧?所以我们就容易把圣经的绝对标准与我们的相对认知与期望等同起来。
于是乎,我们就站在一个信仰特别是道德的至高点去审判去批评他人。这个表现在我们家庭儿女当中更加多 很容易。家长都是:我是为你好。我因为为你好,我就有一个绝对的至高点,所以孩子必须听我的,不听我的就打 就骂 就掐,这难道不是我们中国父母的惯性吗?如果你真的是为了孩子好,你可能需要谦卑在基督里,在基督的眼光看这个孩子的一生的成长之路。因为儿女是耶和华的产业,不是你的,你跟他 负责的关系是到18岁,18岁以后,他与你是同等的关系,都是弟兄姐妹的关系,平等。他以后的道路有神带领,由耶和华去带领,不是你去勉强去命令。你当然可以表达你的期望,但不带着勉强。你可以跟儿女讲,你若是一生跟随着主,对爸爸是一种安慰,但你不能绑着他的手脚说,你必须啊,你一定啊,你不这样就打啊,不给你粮,不给你饭,不给你钱。成为一个条件,那你这就不是爱,你对儿女只有一个字,无条件的爱。当然,不是无原则,是无条件。
所以,当你站在基督的眼光看待儿女的时候,你可能会看见,原来孩子们成长他可以在三岁的时候变得非常好,也可以在30岁的时候才好一点,甚至在60岁的时候才完全悔改。Why not? 你在他四十岁,五十岁的时候已经去世了,你看不到了,你观察儿女没有上帝那个全过程,整一生的观察角度,你是相对的观察者,上帝是绝对的观察者,所以请你不要去替代上帝这个绝对的观测者,观测者的眼光去勉强另外一个生命,在你的相对观察的眼光按照你的期望去活他的人生。这个是把你的不安transfer到你的孩子身上,让他也同你一样不安。其实,我们信上帝的人,基督徒的父母,包括牧师、包括同工执事,我们同样做一件事情:把人领到上帝面前。家长也一样,把儿女领到父的面前来,让他爱主,听主的声音,让他跟随主,蒙上帝的祝福 就好。你没有一个权柄,没有一个位份,让儿女非要让儿女在你有生之年活得和你一样,让他活在你的期望当中,这个你是做不到的。
当然,我们很多的父母,特别是中国的父母,做不到也会勉强自己去做。这就是我们This is us,明知做不到,还要去做,对吧?这是我们的life.清楚到这点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开始学习谦卑,学习陪伴,学习同行。越早越好,一起来到神的面前。开始学习爸爸也是一个罪人,爸爸需要你的祷告哦,没有你的祷告,爸爸的成长也不好,而且告诉他,教养儿女的奥秘就是儿女一同与父母成长,你们也要成为爸爸的帮助者,成为爸爸的祝福者。从小要教孩子开始为你祷告,让儿女知道你是一个不配的人,需要谦卑的人,需要悔改的人。你不需要下命令跟孩子说你要谦卑,你要悔改。为什么?你已经做了榜样,你在做了榜样的过程当中儿女未必百分之百的follow,可能是50%,这50%不是你口中说出来的,而是你生命带出来的,随着你不断不断生命成长的百分比增加,儿女顺服跟随主的可能性概率也会增加。耶稣有一句话:神和人喜悦他的心一同增长。讲的也是这个意思。日子如何,力量也如,一点一点增长起来。
所以,你要做的,给你几个建议:
昨天我们一家人去看了场电影–《拿破仑》去电影院,本来我以为座位是很破的,没想到坐一坐挺好的。这部电影和现代的文明满吻合的,它没有去宣扬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比较多的是站在反对战争,嘲笑英雄的角度去诠释这部电影。它有几个细节非常可爱,让我想起亚历山大,他走的时候死的时候,让人在坟墓里挖两个洞,把两个手伸到了外面,告诉世界:look at me,我曾经拥有世界,我走的时候什么也没带走,如今我倒下了。那么拿破仑也是这样,在这个影片中记载了有好几次倒下的镜头,比较有趣的,我们发现他去到埃及,导演用了一个夸张的手法,拿破仑最厉害是用炮,炮兵、骑兵和步兵的配合是最了不起的地方。希特勒是机械化,拿破仑是炮兵。原本就有步兵和马兵,现在他把炮兵在配合。所以,他的一炮过去,敌方很多人倒下了,一炮过去把埃及的金字塔上面的尖尖也打倒了,下面的军队也打倒,都是倒。最后他上去看见木乃伊,这个导演很有意思,导演把亚历山大的一个将军,亚历山大死了以后,他的一个将军到埃及去做了最后一个法老,他老婆就是埃及艳后。埃及艳后的木乃伊,镜头描写的很细致,拿破仑用耳朵去听,听听埃及艳后对他说什么。可能意念中也意淫一下,在当时可不可能和埃及艳后有一个罗曼蒂克关系,但他发现他自己不够高,拿破仑很矮,他跟一般的法国人不一样,法国人比较高,他比较矮。但身材矮小拦不住他,他有人的聪明,他就拿个小木箱子拉过来站起来,勉强和埃及艳后是一个同等的高度,那他怎么办呢?这么美丽的一个死去的女人,从轮廓上看起来仍然还有美丽的残留痕迹。他就用左手轻轻抚摸她的脸庞,抚摸她右边的脸庞。一摸,这个木乃伊“崩”就倒了,最后他自己也是这么一倒。倒了,这种几乎是蒙太奇的手法,就让人看见这个当年的英雄,当年不可一世的英雄,一位其中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倒了。这个导演一直在说,英雄会倒,英雄必倒。结合到我们今天,他也在讽刺今天的普京啊、习近平啊、拜登啊、哈马斯啊、以色列啊,这些都是当代的英雄嘛,做了些很了不起的事情,这个导演就反复在讽刺今天的时代。你们有拿破仑伟大吗?拿破仑再伟大,也只不过是找了个“妓女”,当然不是真正的妓女。她是过去法国皇帝的一个卫队,一个士兵一个击剑手。孩子已经会打酱油了,这个孩子跑他面前:“我妈妈让我来找你,要一把我父亲当年的一把剑,能不能赐给我,还给我爸爸的那把剑”拿破仑就去找,跑去给了他,最后他就娶了他妈妈做皇后,她原来不是皇后,后来他复辟,做了法国的皇帝。后来他又把打下来的意大利送给这个儿子,我看电影都没看到,是儿子告诉我的。但是也会倒,这个儿子也会倒。影片没有交代,看别的资料最后可能是毒死的。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做父亲的,在家里的独裁会倒的,会坍塌的,不要相信因为今天你儿女还小,就可以随意的去兇他随意的去虐待他,随意的去辱骂他、羞辱他,随意的去对待他。小孩子虽然小,但你别忘了,小孩子依然有耶和华的形象和样式,你要学习尊重他和爱他的。用上帝的方法去爱他,这个不容易,这样有些抽象,但我希望对你有些帮助。就是我们教养儿女的时候,很重要的是:以耶稣基督的心为心,去带领自己的孩子。那这个立场其实不难有的,有自己的立场不难。难的是自己的立场与耶稣基督的心是吻合的,这个难,这个的确很难。我们做中国的父母,要么比较多的要不然就溺爱宠爱,要么就兇巴巴。我们差不多,没有一个合乎中道的教养儿女的方法,不多、不容易。一讲到儿女,我们溺爱的不得了,兇的不得了,就是因为我们在基督的立场不明确,心思意念也不到位,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但是,我们都是有盼望的,而且对儿女的关系是一辈子for life,不会只有几天就没了,你一辈子都在为他祷告。我就讲这些吧!好不好?
HZ:好的,谢谢牧师!我现在就要做得是放松,很多时候自己不够放松。
牧师:你不放松,家人都紧张,家人都紧张的时候,你会更紧张。你一紧张,全家都跟着紧张,一紧张起来,大家就没办法relax.没办法放松的时候,就会听不见神的声音,就会心理里难安静,安静不下来。总是觉得哪里出问题了,但就是找不到问题。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可能性,都需要学习。牧师也一样,每天都在学习。
高傳道:我有同感,我想起来牧师说我让他很紧张,我想在家里对小孩、对同工,在与同工的互动中也会让同工很紧张,所以就像刚刚一开始我说“牧师啊,你可能要换一换椅子啊”可能,牧师就会很紧张,这些都是小地方,但是就是自己要成长,我说我自己。
高傳道:牧师,我分享一个吧。昨天第一堂,我已经分享蛮多一些亮点,那今天再听一遍牧师的证道,我又另外有看到一个亮点。就是说,讲到马可,你在第二大点的第三小点,讲到因争执分道扬镳,提到,在这点上我觉得我自己是需要成长的部分。马可在两次要逃跑之间成长,神不是站在片面的拼图看马可,神却是站在马可的一生来看马可。其实从这点上看,你刚才跟弟兄所讲的:上帝比我们更爱我们的孩子,同样的,上帝也比我们更爱我们的同工。如果是在过程当中,我们当中出现了一个这样的马可,他某个服侍逃跑了或是中间他突然就甩担子了,那我们怎么看?我们就是学习,不要只看那一块拼图而下一个绝对的论断。我在想一个问题,这次事情的像马可一样发生,我会像巴拿巴?还是像保罗?那我,对于我自己来看,我不会说别人,我自己反省。我好像没有巴拿巴的那种恩赐,没有劝慰,我只会很愿意的把事情说对“这个事情应该是这样这样”。可是,这样子的话,其实,就像你刚刚说的,我这样就会让对方感到很紧张,然后呢,保罗是很坚持原则,上帝也给保罗很多恩赐,让他把福音传到雅典去,传到更远。所以说,就是牧师刚刚你讲的,我们就是看自己,合乎中道,当我们自己在面对今天可能是马可,但明天也可能是自己了。那你也讲到说,你自己也曾经有逃跑过,你开始的服侍怎样。我想分享的是,不管是看自己还是看别人,我想我们都是有盼望的。因为在上帝的眼里,上帝是陪着我们一路走,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忍受不了就走掉了,但神却对我们的爱是不离不弃的。所以,这一点是很有盼望的。同样的,对自己的小孩,当然我的孩子都大了,我也要学习,同样的继续为他们祷告,为他们祝福。最后,我还是满感恩的,这次在儿子的婚礼上,上帝给我机会,提说神的名。婚礼后,有一天和儿子一起吃饭,他就说:妈妈,我同学跟我说,我现在有上帝在我这一边。我说:sure,上帝在你那一边,上帝会陪着你。所以说,要用神的眼光去看人的一生,包括看自己的一生,就永远不要在中间的一个节点去对一个人下一个绝对的结论。
牧师:嗯,这让我想到:收到一位教会的肢体给我的来信,给我留言‘牧师,你看,教会现在这种情况还需要我吗?’他是曾经离开教会的群,就离开了,离开不止一次,离开好几次,说离开就离开了。然后,但跟我私下还是有一些留言那样的来往,跟我私底下还有一些联系,跟我有一个比较好的关系吧。我觉得还是有一些信任关系在那里,那他昨天就问我“牧师,你觉得教会还需要我吗?” 我想了想,反问他,我说:“请问,你还需要教会吗?” 他就不回答我了。那最后,今天早上给了我一条信息:我看现在还是维持现状,我看教会已经不错了,不太那么需要我投入啊。我心里有些痛,当我们把自己与教会的关系理解成:怎么讲呢?自我降低自己的位格,好像我们自己的作用就是可以在教会里面做一些事情,我还有用,你看我还有价值,在教会还可以用吧。从这个角度来看的时候,其实是会满伤耶稣的心的。因为耶稣看我们的时候也像父母对儿女一样,就是无条件的爱。如果我们把自己定义成:我在教会有没有被使用的价值,这种利用价值,这种低档的層次,我会觉得满伤神的心的。其实,你看《民数记》上帝就是喜欢属于祂的人,不是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在一起吃饭。那天我看了很感动的,上帝喜悦他的子民儿女在一起吃喝。以前,我最早看《民数记》的时候,上帝怎么不叫祂的儿女人干一些改变山河大事,惊天动地的大事,你们知道,我在中国成长,从小到大都是要受毛主席影响很深: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对不对?你们要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我们是要做大事的人,我们常常被教导成我们要做大事,我要做大事。上帝没叫你做大事,上帝叫你在他面前吃喝。我就想说,在教会的弟兄姊妹,神把我们召集在一起,我们首先第一个使命,就是活在他的面前,我们在一起吃喝,我们在一起团契,我们在一起相爱。这是教会的首要的团契生命,有了团契的生命,走上福音宣教的道路,其实是团契生命的自然流出。所以,我这几年的福音宣教的策略我开始跟过去有一些调整,以前呢?我们比较多的是先,你比如说我们04、05到09、2000年这五六年的时间,我们先去了台湾,跟台湾某一个福音机构某一个福音教会联系好,在这个教会的配搭之下,去支持那个教会的事工,然后成为那个教会事工的一部分,然后做完我们就走。这是一个很固定的服侍模式,对不对呢?没有对与错,但我们其实是忽略了初代教会他们的福音方式,保罗、巴拿巴、马可、犹大、西拉、像他们那个阶段,他们是走到哪,福音就传到哪,就是一个相遇的生命,碰到谁就传到谁。那我一直想不通这个道理,这难道是一个教会的发展吗?我后来发现,不尽然。其实,福音和宣教士是远近不分家的,是我们生命活到哪就传到哪。我们的每一句话里都应该是福音,我们碰到的任何一个人,买东西的时候,算钱的时候,挑选货品的时候,看病的时候,任何时候,我们都是那一位传道者。这是初代教会带给我们的生命样式是这样的,但是,渐渐,渐渐,渐渐。。。。教会演变成:第一,首先是地下化,教会地下化。罗马皇帝的逼迫之下,转入地下化。你现在去罗马,还可以看到地底下的基督徒的隐藏,躲在里面,那也基本没有所谓的福音。只要信了主,就到地下了,全都当了哈马斯的成员,找地道。那个时候,罗马还找不到水灌地下,今天以色列已经找到方法。然后,接下来呢?教会用马丁路德的话讲:教会被擄巴比伦,罗马皇帝信了上帝,所有的皇宫贵族也信了上帝,包括拿破仑。当然拿破仑比较悖逆,教皇红衣主教要给他冠冕的时候,他从教皇的手里,从神父的手里把教皇夺过来,他说:我是对法国人民最大的爱心,最大的忠臣,我自己冠冕我自己。我引以为这是一个轻慢神,人轻慢神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后患无穷,所以他的后果也是很可怜。生命的平凡之处:见证福音和使命。这是圣经给我们的教导,倒不是说,不要结构,不要教会,有机会,神给我们什么就是什么,不是我们由此机会执着,乃是以我们any time any way any how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方式,无论得時不得時,務要传道,总要传福音。没有福音,没有使命,我们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你的心是不满足的,一个基督徒生命当中如果没有福音使命的充满,我们是不满足的。我们吃不香,睡不着的,生命是空虚蹉跎的,也最后走上败坏。所以我比较看重信徒日常生活“常态”,有没有在你的常态中传福音。教会经常举行这样和那样的活动,其实是对弟兄姊妹一种鼓励,并不是单单你有没有参加短宣活动传福音,乃是你日常生命有没有传福音。这就是无论得時不得時,務要传道,总要传道,总要见证神。在家里面,在公司单位、购物任何地方,所讲的每一句都是成为他人的祝福。也是神给亚伯拉罕的约,亚伯拉罕的《创世纪》12章:1-3节,其中就讲到要成为他人的祝福。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我必使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使你的名为大;你要使别人得福。 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给他;诅咒你的,我必诅咒他。地上的万族都必因你得福。”(创世记12:1-3)
高傳道:感谢主!
主日讲道 经文:使徒行傳Acts 15:35-41
第一场成人主日学(北美欧洲场)
第二场成人主日学(新西兰亚洲场)
主日讲道
第一场成人主日学(新西兰亚洲场)
第二场成人主日学(北美欧洲场)
Controversies in the church seem to be a common occurrence and should not be surprising. The argument between Paul and Barnabas in the scripture is also a common and reasonable thing. Let’s look at the first point: Continue reading “NOV. 26, 2023 Controversy among co-workers”
教會會發生爭論,彷彿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不足為奇。經文中的保羅和巴拿巴所起的爭論,也是常見情理中的事情,我們看第一點: Continue reading “20231126 讲道讲章_同工的爭論”
主日讲道
第一场成人主日学(新西兰亚洲场)
第二场成人主日学(北美欧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