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
引言:
什么是教会?教会与神,与人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教会,教会可有可无吗?怎样才算是教会?这个功课尤其让我醒觉自己有多么的不足,身为第四代的基督徒,别人以为我应该很能了解教会是什么,但我却回答不了。可能很容易指出只要一群人一起敬拜神就是教会,但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我和我妹妹两个人在家读经祷告敬拜神,传福音给邻居的情况下却不去教会(有形的教会),我们两算是教会吗?”又或者“有人说他要基督,但不要教会,可以吗?”、“不需要教会,只需要福音机构,可以吗?”,对于这些问题,我是困惑的。
因此,为要更正确的认识什么是教会,今天的功课参考了伯克富的系统神学的教会论(由林慈信牧师讲解)和王保罗牧师结构神学的教导。这个功课没有提及伯克富的教会论里的教会的治理,教会的权利还有恩典的媒介。功课实属以听道笔记,来试图帮助自己了解教会观。
对于三一神论,基督论,救恩论,圣灵论,甚至末世论等还都没有清楚的了解。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去谈论教会对我来说也是不太合宜的,当中会有很多的欠缺。但是,像王保罗牧师所说,我们可以就现在所知道的写出现在所理解的事。以后学习更多,更加懂得的时候,可以再审查,再写出更好的。无可否认的,因着这个功课也激发我去更多的学习。
下面我从教会的定义和教会的历史来看教会是什么。
1)教会的定义
1.1 原文字义
在旧约里,有两个字是用来指教会的:一个是Qahal,意为呼召;另一个是Edhah,意思是指定或按照指定的地方聚集起来。有时候他们混在一起来用,但起初他们不是混在一来用的。Edhah这个字是指以色列人的聚集,可能是全体的也可能是领袖/代表的聚集。Qahal 则指百姓具体的聚集在一起。有的时候,他们也会把这两个字一起用,就是Qahal Edhah,指会众的聚集(assembly of congregation)。Edhah常出现在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约书亚记,但是却不曾在申命记出现,其他书卷也不常用到。Qahal则常出现在历代志、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后来,当旧约希伯来文被翻译成希腊文的时候,就是七十士译本,用了Sunagoge来翻译Edhah,Qahal则一般被翻译成Ekklesia。这两个的名称,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历史的演变,包括流亡以后不同的见解可能有值得深入考察的意义,但我们暂时先不往下深究。
在新约里,也有两个字用来指教会的:一个是Ekklesia,意为呼召出来;另一个是Sunagoge,意为聚集一起。Sunagoge 有时只是指犹太人的宗教聚会或聚集所用的建筑物-会堂。而Ekklesia则是指新约的教会,偶尔也做一般世俗的聚集。当耶稣在马太福音16:18-19节提到教会的时候,伯克富认为这里Ekklesia指的是那一群聚集在他周围的人,就是公开承认耶稣就是他们的主,接受天国福音的人。新约的后期,因为教会扩展,福音传到不同的地方,Ekklesia这个字就指其他的事情了。到处都有地方教会被设立了,他们都被称为Ekklesia,因为不同地方的地方教会都是在彰显普世性的耶稣基督的教会。他们有不同的用法,可以指一个地方的一群信徒,也可以是指一个聚集,或是一个家庭中的聚会,或是一群的一个地方的教会,或是指整个基督的身体,由散布在各地的所有敬拜主基督,公开承认相信祂,并有长执牧师带领的普世的教会,或是更广义的指所有信徒所组织起来的身体,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要藉着圣灵与基督而联合在一起的身体。
1.2 圣经其他象征性的名称
1.2.1基督的身体
在现代的基督徒,有些认为基督的身体就涵盖了新约教会的全部的定义了。但是圣经的用意并不如此,不单是指教会只是基督的身体,也不是只是指向普世的教会。换句话说,也指向各别的教会。强调的是教会的合一,不论是地方的合一,还是普世的合一。这个合一特别是指生命上的合一,而教会的这个生命体由耶稣基督作头,有生命的关系。教会是普世性的,例如以弗所书1:23「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歌罗西书1:18「他也是教会全体之首;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层首位。」就一个教会而言,例如哥林多前书12:27「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
1.2.2圣灵(或神的)的殿
哥林多前书3:16「岂不知你们是神的殿,神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
以弗所书2:21-22「各房靠他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你们也靠他同被建造,成为神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
彼得前书2:5「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藉着耶稣基督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
信徒被建造起来,是为了神的圣灵住在里面,成为神的居所。教会在这里的意思是指将来完全的理想的教会,就是宇宙性的教会,地上的教会虽有瑕疵,但这是教会的理想。圣灵的殿强调教会是圣洁的,不可侵犯的,圣灵住在教会里面,就让教会有这个尊贵的属性。
1.2.3 新耶路撒冷
加拉太书4:26「但那在上的耶路撒冷是自主的。」
希伯来书4:22「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
启示录21:2,9-10「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拿着七个金碗、盛满末后七灾的七位天使中,有一位来对我说:『你到这里来,我要将新妇,就是羔羊的妻,指给你看、我被圣灵感动,天使就带我到一座高大的山,将那由神那里,从天而降的圣城耶路撒冷指示我。」
在旧约,耶路撒冷是代表着上帝在基路伯之间的住所,透过这象征与祂的子民建立了接触点。上帝是无所不在的,但上帝也愿意特别的与祂的百姓同在,在会幕,至圣所,圣殿。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说上帝只在教会里,上帝是整个宇宙以外以内的。在新约,教会也就看为旧约的耶路撒冷的一个平衡点。根据这个用法,教会就是神的居所,神的子民在教会这里进入到与祂的交通。而这个居所虽然一部分还在地上,但是这个居所确实属于天上的范围。
1.2.4 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提摩太前书3:15「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这里很明显的指一般的教会。这里的意思是教会是真理的保护者,真理的营垒,是要为真理辩护,面对所有的教会的敌人。
1.3 从不同角度看教会
1.3.1 教会的本质
这里分为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对本质的看法。
一、罗马天主教
早期基督徒认为教会就是圣徒的团契。因此,虽然还没有精密思考,但本质很清晰。然而,早在第二世纪末期,因为异端兴起,什么才算是真的教会,他们被逼要面对这个问题,导致他们必须去面对教会作为外在的特质是什么。从居普良一直到宗教改革,教会的本质,就越来越多的在教会的外在的组织去找。教父们看大公教会就包含了所有基督教会的不同的分支,以主教们作为他们合一的连接。因此,合一变成是外在的,能见的。这种教会的观念,就是教会是外在的组织就越来越显著了,越来越强调的是权力架构,整个事情的高峰就是教皇的制度。
罗马天主教对教会的定义是:所有的信众的会众,受了洗礼,承认同一个信仰,领受同样的圣礼,由他们合法所指定的牧者来治理,在地上都在同一个头之下。他们把教会分作两种,一种是ecclesia docens,教导的教会;另一种是ecclesia audiens,就是被教导,被管里,领受圣礼的教会。严格来说:构成教会的乃是ecclesia docens,就是教父和主教,而不是ecclesia audiens,听道的,领受圣礼的人。教父教皇是直接与教会的荣耀的属性有份;会众只是间接的有教会的荣耀的属性在他们身上。教会也承认教会有无形的一面,但是他们却只宁可把教会当作有形的教会。而且,他们不承认无形教会在原则上是有形教会之先。
二、希腊东正教
希腊东正教对于教会本质的观念和罗马天主教很接近,但在有一些要点上也有明显的差异。他们不承认罗马天主教是真正的教会,甚至说只有一个真的教会就是他们自己。他们也更坦白的指出虽然教会是有两面的,但他们更强调教会是外在组织。以至于教会的本质不再是圣徒的相通,而是主教的整个权利的架构。与此同时,他们又是拒绝教皇的,却保留主教的教阶组织。他们坚持教会是无谬误的,而这个无误性是在主教们的身上。在大公会议里,Gavin说:「无形的教会就是拥有上帝的恩赐和权力的,能改变人类成为神的国度。有形教会,是由相信同一个的信仰的人所组成,遵行同一个习惯,使用同样的能见的恩据。同时,他们拒绝相信有一个无形的、理想的教会的理念;教会就是具体的的,能见的,有形的,不是一个不能达到的理想。他们认为每一个东正教教会就是天堂的一个角落。
三、基督新教(更正教)
宗教改革总的来说就是对罗马天主教把教会外表化的一个反弹;特别是反对其外形教会的概念。他们再次把教会真理浮显出来,教会的本质,不在于教会外在的组织,乃是在于圣徒的团契,教会就是在基督里成圣的群体。
路德与加尔文都认为教会是圣徒的群体;换言之,就是那些相信基督,在基督里成圣,且和基督联合,以基督作教会之首的圣徒的团契。比利时信条第27条说:「我们承认相信一个大公的普世的教会,它是一个真正基督信徒的圣洁会众,期望在耶稣基督里得蒙救恩,被祂的宝血洗净,由圣灵来圣化来印证。」威敏斯特信仰告白第25章,说:「大公普世的教会,是无形的,包含所有上帝的选民,就是那些上帝已经,正在或将要召集成为一体的选民,都在教会之首耶稣基督之下,,教会就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的新妇和身体。」
普世教会,乃是照上帝计划里面的教会,乃被认为是上帝选民的总体,他们先后按时被召承受永生。但是,在地上具体存在的教会,乃被视为圣徒的团体;这不但是无形的教会,且又是有形的教会。这并不是两种教会,而是一样的教会,因此有一样本质。无论是那一种,就本质而言,乃是圣徒的团契(Communion Sanctorum);但是无形的教会在上帝的眼中,只有信徒组成。有形的教会,就是那些承认主耶稣基督的人与他们儿女的团契。这样的教会,可能包含尚未重生得救的人,有稗子和麦子的存在(马太福音13:24-30)。使徒保罗一方面毫不保留的称他们是圣徒;同时他也说要把那些公开承认作恶的,使教会蒙羞的人除掉(哥林多前书5:11)。
教会是一个属灵的整体,以主耶稣基督为头;他是受一个灵,基督之灵;承认同一个信仰,同一个盼望,服侍同一位君王。教会是真理的营垒,是上帝在地上把各样属灵的祝福传赐给信徒们的器皿。身为基督的身体(弗1:23),教会的使命就是要反映出上帝在救赎大工上的荣耀。所以,从理想的角度来看,上帝所旨意的教会,就是有一天要成为的教会,是我们不单是知道,而且是相信的,因此,使徒信经说:「我信圣而公之教会。」
1.3.2 教会的多面性
提到教会的时候,有几方面的分辨是需要考虑的。第一、争战中和得胜的教会;第二、无形和有形的教会;第三、生命体(有机体)或是组织架构。
一、争战中和得胜的教会
教会在现今的时代里是一个争战中的教会,教会被呼召,现在也具体是在圣战中。当然这个意思不是说教会要互相残杀,自我毁灭,打内战,而是说为负一个使命,要在教会之内,或教会之外,和这个充满对上帝敌意的世界的争战;并向那世俗的,或属灵黑暗的势力的争战(以弗所书6:11-17)。教会不能只祷告默想,虽然是重要和需要的,但教会不可停留在安宁的生活中,享受他属灵的遗产。他必须尽力进入到主耶和华的争战中,不但要守,也要攻。倘若在地上的教会是争战的教会,那在天上的教会,便是得胜的教会。在那里会放下刀剑,换来凯旋的棕树枝,在那里喊叫唤来凯旋的诗歌,十字架换来冠冕(要注意这不要当作教义来理解)。争战完结了,赢了,圣徒要与基督一同作王,直到永远。教会所经历的这两个阶段,反映她在天上的主降卑和升高。罗马天主教会不讲争战与得胜的教会,他们讲受苦教会,这种教会包括那些已经离世,而尚未进到天上喜乐的信徒,他们要为他们的罪,今天在炼狱中炼净(这是没有圣经根据的)。
二、无形和有形的教会
教会一方面是无形的,一方面是有形的。马丁路德是第一位做出这样的分辨的人,其他宗教改革领袖也承认这二分法,把它应用在教会上。可是这个分辩并非被每一人正确的理解。那些敌对宗教改革的领袖们的人指控他们教导有两个不同的教会。路德指称无形的教会,在有形的教会里面。他和加尔文都强调,当他们说有形和无形的教会的时候,并非指两种不同的教会,乃是同一个耶稣基督教会的两个不同的层面。无形教会(invisible)可以指四方面: a) 指得胜的教会;b) 指在世界历史结束的时候的理想的完成的教会;c) 指人看不到的普世的和各地的教会;d) 指在逼害中隐藏的教会(他们不能传扬神的道,不能举行圣礼)。加尔文在他神学名著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一书中也把得胜的教会包括在无形教会里面;但是他分辨有形无形主要是指争战中的教会。意思说在地上就有无形和有形的教会。
教会被称为无形的,因为他在本质上乃是属灵的;是肉眼看不到的,因为人不能无谬误的判断谁是属于无形教会的,谁是不属于的。信徒与基督的联合,是一个奥秘的联合,使他们联合的圣灵是一条不能见的联结;一切救恩的福分,例如重生、真诚的悔改、真正的信仰和与基督属灵的交通,都是无形的,但是这些却恰恰的构成了教会的真正的理想的本性。无形的这个词起源于宗教改革运动。
圣经称教会为拥有永远荣耀的属性。圣经说教会是上帝赐下救恩和永恒的福分的器皿。罗马天主教把教会视为一种外在制度,而且以组织代表,成为救恩福分的分发者;于是就否定神的儿女和上帝直接的亲密的交通,把人为的中保祭司放在神与信徒们之间。这就是宗教改革努力要除掉的错误。宗教改革强调的是圣经所论的教会不是外在的组织,而是主耶稣基督属灵的身体;在本质上是不能见的。无形的教会在有形的教会里以一种相对的和不完全的活出来,而在世界历史终结的时候这个无形的教会就会完全的有形的表达出来。
无形的教会很自然的会有一个有形的性质。正如人的灵魂一样,要用一个身体,透过身体来表达出来,;同样的无形的教会也需一个有形的组织藉以表达他的生命出来。教会透过基督圣徒的信仰和行为、圣道的传扬、圣礼的施行,教会的治理以及外在的组织表现出来。McPherson讲到无形教会与有形的教会的分辨的时候说,基督新教要找到一个中庸之道,即避开罗马天主教超自然的外在主义,也避开那些狂热极度属灵派过分低看一切外在礼仪的人。
我们须记得,虽然无形的和有形的教会都是普世性的,却不可因此完全相等。有些人虽属无形的教会,可能从未成为有形教会的会友,例如那些在病床上临终归主的人,还有些人暂时排除在教会以外。从另外一面看,那些虽然属于有形教会的人,却从未重生得救,虽于外表上宣称相信基督,却是对主并无真正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的人,他们虽属有形的教会,却并不属无形的教会。对有形教会与无形教会的定义,可参考威敏斯特信仰告白。
三、生命体(有机体)或是组织架构
这两方面的分辨是和前面两个不一样的。有生命体和组织是指有形的教会,是讲有形教会的两个层面。我们若说教会必须要有牧师长老等等这些职分,必须要有神的道传讲和圣礼的施行,必须要有某一种的治理的制度才算是有形的教会,这样所讲是错的。
就算这些事情不存在,教会也有可能透过信徒的信仰和彼此的团契而存在的。在他们抵挡世界的争战中,教会也能成为有形的教会。虽然我们在这里强调生命体和组织是在有形教会里面的,但是不要忘记不论教会是一个生命体或是一个组织,他们的属灵的根基/背景都是无形的教会。
虽然这两方面都指向有形教会,但他们之间是有不同的的。教会身为生命体就是信徒们的团契,圣灵使他们联结在一起。教会身为生命体是有各样圣灵恩赐的,这些恩赐都在教会圣工上显现出来。而教会作为组织架构,是信徒之母,是救恩的器皿,为要使罪人回转和使圣徒成熟。教会透过不同的职分和上帝所设立的恩据,发挥不同的功能。两者是有高低之分,彼此配搭的。教会作为组织是一个工具,帮助教会成为一个生命体,信徒们在其中团契。
1.3.3 教会的各种定义
教会是多面的,所以会从不同角度定出不同定义。第一是从拣选的角度;第二从有效的恩召的角度;第三是从洗礼的角度。
一、 拣选
从拣选来看,教会就是选民的群体。理想的教会,神的心意的教会,是到世界的终点,历史的终结,才会实现,不是现在教会的实情。拣选定义的教会是包括所有属基督身体的人,不论他现在和教会的关系是怎样的,包括未出生的,还未认识主的,教会之外的。
出现的问题:很容易误导/曲解,虚假的安全感。谁是神的选民?所有人都说我们是神的拣选。
二、 有效的恩召
为了避开从拣选的角度做定义,教会就逐渐从属于教会的某种主观的经历的特质来定义教会。意思是从有效的恩召和信心来做定义。有三个可能:1)拣选+恩召+信心;2)完全取代拣选,不提预定,只讲恩召和信心。第一个说明了教会就是那些神的灵所呼召的选民的群体;第二个又分为两种:1)教会是那些蒙有效的恩召的群体;2)教会是信徒的群体。前两个都是特别指出无形的教会的本质,并没有指出有形的教会的那一面(恩召和拣选临到谁)。因此,第三点更为普遍的定义就是信徒(有信心)的群体。信心本身是会显明出来的,人要口里承认,行为活出来,把无形和有形两面都体现出来了。
三、 洗礼
从洗礼的角度,教会就是那些受洗与承认他们纯正信仰的人之群体,或是那些同他们儿女纯正信仰之人的群体。这很明显的是以外在的教会的显明来给教会所作的定义。加尔文对有形的教会作定义说:「教会乃为分散世界各地的人群,他们承认在基督里敬拜独一的真神上帝,藉着浸礼进入这个信仰,透过参加圣餐见证他们在爱心上和信仰上(教义)的合一,他们承认领受神的话,为了神的话的传讲,他们维持基督所制定的传道事工。」
1.3.4 教会与神的国
一、神国与无形教会
在某种程度上,神国和无形教会乃是相同的,可是仍须深思熟虑的加以明辨。神国子民的身分与无形教会会友的身分,都取决于重生。进到神的国,就不可能不同时进入无形的教会,耶稣基督奥秘的身体。教会是主耶稣基督奥秘的身体,若非在教会里面,就不可能在神国里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某一个观点区分两者;神从什么角度上称信徒是神的国,又从什么角度上称信徒是无形的教会?信徒们组成神的国,是透过他们在基督里与神的关系(基督是他们的王,那就代表他们是神的国的公民)。而信徒们是教会,是因为他们从世界分别出来为专一爱神,而且信徒们之间有生命的联结。身为教会,神呼召信徒们作为他的器皿,为理想的世界的境界预备道路,引进主再来的国度。作为神的国度,信徒们代表着在他们的中间那个理想的国度的初步的实现。
二、神国与有形教会
伯克富认为那些不是正规教会里面的组织,比如基督教学校,团契,福音机构,基督教劳工会,政党等,是属于教会身为有机体生命体,而不是教会里面的一部分。有形的教会和神的国其实在某一个程度上可以说是等同的。有形教会肯定是属于神的国度的,是国度的一部分。有形教会是国度的权利的能力的最重要的地上目前能见的实现。有形的教会也有无形的教会的特性,意思说有形的教会作为实现神的国的器皿,是有无形教会的特性的,两者其实是同一个教会(不同角度来看)。有形教会实现神的国,有基督为主、圣灵自由运行、圣徒各尽其职,这也就是无形教会的特性(促进无形教会的形成)。神的国(的彰显)和有形的教会一样也有一些瑕疵是因为它是在这个有罪的世界中。这很明显的从耶稣所讲的比如麦子稗子的比喻来看。既然有形的教会是建立国度,延伸神的国度的器皿,有形的教会当然就从属(服从)于国度之下。我们可以说神的国比教会,是一个更广的概念,有神的国的目标,就是上帝完全的控制人生宇宙的全部。
2)教会历史
2.1 先祖时代(族长时期)
族长时期就是从亚当犯罪过后包括亚伯拉罕,雅各,以撒的时期。在先祖时代乃以信徒的家庭组成信仰的会众。敬虔的家庭就代表了教会,做父亲的就担任了祭司的职责。当时还没有没有定规的崇拜礼仪(Cultus);但是创世记4:26「塞特也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以挪士。那时候的人才求告耶和华的名。」似乎暗示人们会公开呼求耶和华的名。那时的「神的儿女」和「人的儿女」就被分辨出来;人的儿女渐占优势,而且目中无神,犯罪作恶。「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耶和华……心中忧伤。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都从地上除灭』……惟有挪亚在耶和华眼前蒙恩。」(参创六5-8)所以在洪水泛滥之时,只有挪亚的家庭教会在洪水时得救。因为「挪亚与上帝同行」,「出方舟挪亚的儿子,就是闪、含、雅弗。」(创九18)特别是闪的后裔,后来在恩典里昌盛繁殖起来。但是世人的心总是悖逆上帝。但人又渐行渐远的时候,上帝就呼召亚伯拉罕,和他立约,并用割礼,作为他们与世人分别的记号,并且专为上帝的子民。直到摩西时候,这些族长和他们的家庭就是保存了纯正信仰的所在,一方面敬畏耶和华,一方面事奉主。
2.2 摩西时代
以色列人自从出埃及以后,不但建立国家,并且组成上帝的教会。他们有丰富的制度(敬拜的制度),不仅是家庭的敬拜,部落的信仰,乃是全国的宗教成形了。教会虽还不是独立的机构,教会的存在在以色列的整个生活当中(教会与国家分不开)。当时他们的形式就是国家教会(Church-state)的特殊模式,但我们不能说这两者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民事的功能和宗教的功能是分开的。民事的与宗教的制度虽都在国家的范围之内,乃是分开的(有的是君王,有的是祭司;有的是审判,有的是献祭)。但是同时教会乃由全国所设立(整个国家是一个教会),而且教会只限于以色列一个国家。外族人可以透过进入国家,成为公民而进入这个教会。在这个时期,教会的教义有很显著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更多的真理(因先知不断的向他们启示)。敬拜大体上是透过上帝所赐予的仪式,集中在一个中央的圣所。
2.3 新约时代
从本质上说,新约时代的教会和旧约时代的教会都是一体的。因为新约和旧约的教会都由真正信徒所组成,而且唯独是真信徒。从其外形的组织而言,则都是善恶混杂的群体; 有麦子,也有稗子。不过,耶稣基督成就了救赎大工,新约时代的教会因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教会从以色列分离出来,有独立的存在和组织。教会就突破国家疆界的羁绊(教会不单只属于一个国家,不再只属于以色列人)。教会从国教转为普世性的,为了让教会延伸到全世界,教会必须成为一个宣教的教会,把福音传到世界各国。以前的过去的仪式的敬拜,现在由属灵的敬拜取代(心灵诚实的敬拜??)。这属灵的敬拜更配合新约更大的福分(因为耶稣为我们受死,我们可以坦然无惧的来到主的宝座前)。
旧约时代或新约时代的教会,虽在制度上和行政上有差异,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各种信条的教义,也与此相符。比利时信仰告白27章:「教会从世界的开始就存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因为耶稣基督是永远的君王,君王必有他的子民。」海特堡信仰告白:「上帝的儿子,主耶稣基督,从世界的开始直到末了,从全人类中为自己聚集他们,保护他们,在真道里联合起来,组成教会,有永远的生命。」上面曾一再说教会的本质就是信徒的群体,这个群体从旧约时代就一直存在到现在,到世界的末了。所以,我们不能同意那些前千禧年派的说法。他们受到一个有分裂的嫌疑的时代论的影响,声称教会仅仅是新约时代的制度,到在五旬节圣灵浇灌时才存在,而将来到了千禧年开始的时候,又要从地上消除。他们喜欢把教定义成「基督的身体」,这在特性上乃是一个新约的名称;他们好像忘记了在新约里教会也被称为「上帝的殿」,「新耶路撒冷」,这些都是肯定有旧约色彩的名称(参考林前3:16;林后6:16 ;弗2:21 ;加4:26 ;来12:22)。另外,我们也不可以逃避的一个事实,「教会」这个名字,希伯来文的Qahal乃是ekklesia,即在旧约里面也会一再应用。(参考书8:35称「全会众」;拉2:65称「会众」;珥2:16亦称「会众」。)事实上,在旧约里面乃将原文译作「会众」(Assembly/gathering),在新约里面,乃译作「教会」,以致引起误解;其实一而二,二而一,两者乃都是指上帝子民的会众。这就是教会的本质。主耶稣基督一方面似乎要在将来建立教会,例如在马太福音十六章十八节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同时他也承认教会乃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制度。例如他在十八章十七节说:「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司提反提到以色列人在旷野里的教会(参徒7:38会中-就是教会)。使徒保罗乃见证以色列人与教会在属灵上是合一的(参罗11:17-21 ;弗2:11-16)。从本质而言,以色列人建立旧约时代上帝的教会仅于外形的制度上有不同而已。在本质上,以色列就是旧约中神的教会,虽然外在的制度与新约的教会有很大的差别。
2.4 宗教改革运动以前
可分为初期教父时期和中古时期。
2.4.1教父时期
A)使徒时期的教父,使徒们后第一代的教会的领袖或牧者。他们看教会为圣徒的相通,没有需要做更多的辨别。
B)第二世纪后期,察觉改变,异端兴起。教会需要指出教会有哪一些特点。换言之,教会需要教导人们教会的一些特质/特性,让人可以分辨真假教会,晓得大公教会是什么。这样的趋向,让教会很容易趋于在外的彰显,信徒开始看教会为外在组织。由监督或或主教来统治,他们是使徒的继承人,教会里就有真理的传统(传承)。他们特别强调教会的大公性(普世性),意指无论在哪里,教会都是一样的,有同样的教导,因为同有一样的主教。地方教会也属于普世教会的一部分。
C) 第二到第四世纪,教会越来越世俗化,越来越腐败。尤其是在四世纪末,当君士坦丁王皈依基督教之后(312-313年)。一些反弹就因腐败而兴起(异端/旁门兴起)。
其中包括:第二世纪中的孟他努主义(Montanism);第三世纪中期的诺洼天主义(Novatianism);第四世纪初期的多纳徒主义(Donatism),一致以教会会友的圣洁作为真教会的标记。早期教父反驳这些异端,越来越强调教会是由主教带领的制度。
居普良(Cyprian)是第一位完全发展出主教教会的教会论。他认为主教们是使徒真正的继承人。因此,因着主教们是自我牺牲的事奉,主教们带有祭司的性质(当时逼迫来的时候,主教是第一个被烧掉的人)。主教们组成一个主教的会议,称为主教团,构成教会的合一,因此,教会的合一是根据主教们的合一。若有人不顺服主教,就表示在教会的交通团契上弃权,也在他们的救恩上弃权,因为教会以外没有救恩。
奥古斯丁(第五世纪)对教会的观念,并不完全一致。由于他和多纳徒主义辩论,使他对于教会的本质作更多的思考。一方面他相信预定,他看教会就是神的选民的群体(Communio Sanctorum);他们有上帝的灵,因此有真的爱。圣徒在教会并非虚有其表的会友,而是一个有生命的信徒。另一方面,因着他是教会领袖/教会大使,他也遵循居普良的概念,真的教会就是大公的教会。在大公教会里,使徒的权柄是由主教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这个就是大公教会的权柄。大公教会是神的恩典(救恩)所保存的地方。天主教认为教会就是神的国就是因为有主教统治教会,而主教是从使徒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2.4.2中世纪时期
经院哲学派(900-1200年)把亚里斯多特哲学和基督教信仰混合在一起,他们的哲学和神学分不开。他们对教会论讲的不多。居普良和奥古斯丁所发展出来的整套教义已经蛮完整,只需要小部分修饰。罗马天主教的教会历史学家Otten说居普良和奥古斯丁所发展的系统神学的教义是由中世纪的经院派采纳,又由他们传递下去,他们所领受和所传递的差不多一样,一直到天特会议(1600年)之后的天主教(宗教改革爆发之后)。其中有几个小点有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若说在教会论没有什么发展的话,教会本身事实上发展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的,绝对的一个权力架构。这种架构就是居普良撒下的种子。奥古斯丁的另一个概念,就是教会是圣徒的团契差不多完全被忽略,变成次要的。这并不是说经院派完全否认教会属灵的素质,只是他们并不注重,而只强调外在的组织制度。
Hugo of Saint Victor(1096-1141年)强调教会和教皇比国家和君王有更高的权力。教会和国家是上帝所设立的两等的权力来治理百姓。它们两者都是君王制度,但是教会有更高的权力,因为教会所传递的是救恩(注:我们基督新教所传的是救恩的信息),而国家是供应今生的福利。君王是国家的头,教皇是教会的头。教会分为两个阶层,有权力和义务的分别:一个是神职人员,一个是平信徒。所有神职人员构成一个单元,分别出来服事神;平信徒就由其他各行各业的组成。这样,就导致圣俗分开,教会论逐渐发展成教宗论,最后教皇等于拥有绝对的权柄的君王。这个教皇的教义是因为天主教认为大公教会就是神在地上的国度;罗马主教教会就是地上神的国。因此,有形的教会,教会作为组织,就等于是神的国。这种教会论带来不可收拾的后果:1)要求人生的每一个层面伏在教会之下,包括家庭,艺术,科学,工商业,学校等;2)人的救恩的里的一切福分都要透过教会的典章/圣礼才能得到(就是必须靠弥撒和认罪一点一点的得到);3)教会越来越世俗化,注重政治多过人的救恩,教皇凌驾于皇族贵族的统治之上。
2.5 宗教改革运动以后
2.5.1宗教改革期间
与天主教的教会论决裂,不过改教家之间的教会论也有所不同。
马丁路德的立场是不接受1)教会是无谬误的,2)教会是权力架构,3)教会里的祭司领袖藉圣礼颁发救恩。他看教会是相信基督的人的属灵的团契(相交,团契,圣餐)。他恢复了圣经里的人人皆祭司的概念,每个人都向上帝献上赞美的祭。路德坚持教会的合一性,不过分为两个层面:能见的教会的合一和不能见的教会的合一。路德谨慎指出这不是指两个教会,乃是一个教会的两个层面。不能见的教会成为能见的教会不是透过教皇教宗,乃是藉着纯正忠实的传讲上帝的话和执行圣礼。路德承认能见的教会总是由敬虔和邪恶的会友所组成的混杂的群体。不过,因为路德反对天主教的教导说教会是凌驾在国家之上,所以他跑去另一个极端,他说教会伏在国家之下,除了讲神的道之外。重洗派(这里指德国的农民)不满路德让政府管理教会,坚持教会是属于信徒的,责备抵抗有形教会和恩据,要求政府教会完全分别。 重洗派包含了Mennonite和Amish。
加尔文的立场是教会的本质是圣徒的团契,和路德一致。只是,在教会的合一和圣洁上不像路德把它建立在教会的典章,圣职(牧师传道),和圣灵。这是重要的,但不是合一和圣洁的根据。合一和圣洁是在于信徒们主观性的交通团契(经验)。加尔文和路德也一样把教会分成能见和不能见两个层面,只是分法不一样。真正的教会的标记是1)正确纯正的传讲主的道,2)忠心的施行主的圣礼,3)忠心的施行管教/纪律(第三个路德没有)。但是,伯克富说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还是有意无意鼓励教会服在政权之下。可是,它们所建造的治理教会的制度比路德宗的更加给教会有独立性和权力。但是无论是路德宗和改正革宗的神学家,都尽力维持有形教会与无形教会之间正确的关联。其他的教派在这方面是失败的。
十七世纪的苏西尼派(Socinians)和阿敏念派(Arminians),他们虽提到无形的教会,但在实际生活中完全忘记教会的无形性。苏西尼派否认三位一体,是理性主义的异端,视基督教就是一个可接纳的教义。阿敏念派是从荷兰的加尔文教会(加尔文死后)出现的,提出五方面新的想法而被判为异端(多得会议)。阿敏念主义对神的预知和人的自由意志不像一般基督徒所讲的自由意识。这里的阿敏念主义和后来的卫斯理派的阿敏念主义是不一样的。阿敏念派看教会为一个能见的群体,与路德宗一样把教会管教的权力交给国家,除了传福音以及劝勉会友。此外还有拉巴第派(Labadists)和敬虔派(Pietists),他们忽略有形的教会,追求唯有信徒所组成的教会,对有制度的教会漠不关心,在小聚会/特会中追求彼此的造就(这个和传统的敬虔派又有所不同,他们都是爱教会的,甚至是教会的牧者长老等)。
2.5.2改教运动以后(18世纪之后)
18世纪,理性主义也影响到教会论(影响整个神学,包括教会论)。理性主义对信仰内容漠不关心,也对教会不热忱。教会只不过是与其他人类的制度并存的其中一个制度而已,甚至到一个地步否认耶稣基督来到世界上是要建立教会。
卫理宗/循道主义的立场(卫理公会,循道会,美以美会,监理宗 – 不同地方的发展的名称):反对理性主义,但在教会论的发展没有任何贡献。有时候他们反省已存的教会而得利,其他的时候他们适应自己在已存的教会中,教会观是不稳定的。
19世纪自由派立场:
施莱玛赫(Schleiermacher)的教会观就是教会是信徒的群体,就是由同一个灵/精神(spirit)所感动的信徒们的群体。对他而言,能见与不能见的教会之间的分别是不重要的。教会的本质就是在基督徒团契的精神。神的灵越是渗透在基督徒群体中,他们之间的分裂就越少(宗派见的不同也减少)。
黎敕尔(Ritschl)用神的国和教会取代无形和有形的教会。他认为神的国就是上帝子民,爱的行动的群体;教会是聚集敬拜上帝的同一个群体。所以教会限制于外在的组织,限制于敬拜上帝的一个功能,而这功能就是让信徒彼此更加相识。伯克富批判这个教会观,是与新约圣经教导远离的。直接导致现在自由派的教会观,教会只不过是一个社交的中心,一个人的制度,而不是神所重置的。
结语:
教会不是一个地方或一个建筑物,教会就是我们这些属上帝的人。教会不局限在有形教会,救恩也不局限在有形教会里面。比如福音未到之地,比如唐朝汉朝的时代,那里没有有形教会,但是无形教会呢?神已透过祂的创造物向人显现,那也是福音。又比如教会里麦子和稗子的比喻,是好人恶人混杂的地方,不是每个属于有形教会的人都是属于无形教会的。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教会,而不是从单一的角度,那么我们对教会的了解可以更全面。我们从教会历史上去看,当我们把教会单一定义的时候,教会就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当更加全面性的去看教会,但同时也需严谨的去看待,不要趋向自由派的教会观。
从本质来看:教会是圣徒的相通(圣徒就是被神所呼召的人)
从与三一神的关系来看:教会是神的殿,基督的身体,同受一个圣灵,同有一个盼望
从与人的关系来看:教会是神恩典的媒介,神爱教会(我们)
从使命来看:教会的使命就是要反映出上帝在救赎大工上的荣耀(*我需要在更多的去了解救恩论)
从历史来看:蒙神恩召聚集在一起敬拜神的人
从永恒来看:神的国,新耶路撒冷
从组织来看:教会是上帝的组织,不是人的组织。在其中我们要正确传扬基督圣道,正确施行各种圣礼,忠实严格执行纪律
敏佳,平安!
首先為你感恩。你的盡心、盡力、盡意,著實感動我。先不要說能夠,更寶貴的是願意,去花大力氣去完成門訓功課,難能可貴。
其次,涉獵面廣。從舊約到新約,從概念到歷史,從宗派到體制,從神學到領受,林林總總。
再次,提出自己的觀察與感受。結合自己的學習與課堂上的領受,進行整合,也是難得。
第四,篇幅過長。研習的心血當然是寶貴的,對其他同學們也會帶來幫助。但優點的同時也有可能成為不足,就是容易缺乏專注與方向。作為查經班的參考資料,不實為一篇好文章。但是,我們這堂門訓的目的,是圍繞著“教會未來模式”。那麼,你在談教會時,是否就應該像這個主題靠攏呢?
最後,一點提醒。以後注意要寫footnotes為好。
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