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1 门训2笔记_门训的概念(提问和讨论)

20231011 门训2 笔记  门训的概念(提问和讨论)

 

牧师祷告:感谢主的陪伴和同在,感谢祢是那位以马内利的神陪伴我们的人生。无论我们走到哪里祢都是我们的主,无论这个世界发生怎样的事件,我们没有任何的害怕。求主继续带领和陪伴,求主给我们智慧恩典和能力,好让我们行走人生道路、行走天路的时候,我们有主以马内利的陪伴,有上帝话语的恩典与智慧,有圣灵的大能。奉耶稣基督得胜名求,阿们!

 

(关于哈马斯袭击以色列的信息分享)

LIW: 以色列这次被打得措手不及,我们如何以圣经为依据来看待这件事?因为国内的信息有限,我们的领受有限。国内的基督徒怎样找到一个视角,一个立场,我们着急地寻找信息。在网路络上,两边的信息互相冲击。另外,在以色列有一群哈瑞迪犹太人。

 

牧师:

如果礼拜天主日学有人问到以巴的问题,我会讲一讲跟时事有关的话题。

今天继续看领导力,管理力,圣经力。上节课没有给大家太多的时间停留,大家消化得还有些问题。在礼拜六的课程中有比较热烈的讨论,有很多的问题意犹未尽。所以,今天我们放慢一点,就这样跳过去是蛮可惜的。这个题目无论是形而上还是客观的实际应用,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是影响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二是影响我们日常人际关系的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稍稍停一停,让我简单地帮大家恢复一下记忆。

 

所谓领导力,一言蔽之,简单来讲领导力就是影响力。影响力是做什么东西呢?主要是两方面:1)与人沟通;2)解决问题。这两方面是最大的,在概念学上的核心价值观最重。今天讲如何沟通,如何解决问题,我们透过分享、表达、说明,或者各种不同的方式,去陈述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在方式上是无奇不有的,各样的方式都可以用,方法不重要,重点是把你的核心价值观传递出去。具体来讲,通过说明方式呢?我们讲到一个专有名词motivation interview对人的心说话,对人的动机说话,以至于当我们说完以后的结论,是由对方讲出来,就是尽量用影响力。

 

影响力和管理力作一个对比。管理力是什么呢?管理力通常涉及到我们的计划、规划、统筹、运作、管理、评估等等。两者之间的关系:影响力和管理力不一定矛盾,但是也有矛盾的地方。通常来讲,如果影响力做的好,他就不太多去碰管理力;运用管理力的人,不需要在影响力方面去负太多责任,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这是两者的区别。

 

两者的联系:使用管理力的人,少不了要用影响力。因为,如果每件事情都用管理力的方式,就容易被人说成是“德系品牌”(有些较真儿),这样看起来管理力用多了,影响力用少了。但是,如果单单用影响力而不用管理力,就有点手不沾水脚不踏地,不接地气,所以都有各自的长短处的,没有好和坏,两者都是上帝所赐的恩赐。(上个礼拜我们就讲到这里。)现在请大家提问,然后,结合圣经力来讲今天的课程。门训课程,如果是一言堂的话是蛮可惜的,如果有对话,是很完美的,鼓励大家提问。

 

ANH:  对于上次讲的影响力和管理力,我好像才理解,牧者的影响力更明显一点,他们把事务类的交给同工去做,我感受到在我所在教会,牧者的影响力居多。我的疑问,我发现我不太会提问题。在教会中普通的信徒,如何参与到教会里的服事,一起同心合力?我的先生在教会里参与过几年同工,参与讲道;我自己参与了十多年的儿童主日学的服事。我好像一个士兵,当周日排班轮到我的时候,我就去参与,但是我没有太强烈的同工感,就有点类似于社会上的某个岗位,这是我的感受。

 

牧师:

我知道你意思。正如你所说的,我们从小到大接受教育的惯性是回答问题,而不是提问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做学生的,很少做老师。做老师的就要负责给学生提问题,出试卷。做了老师以后,你在某一个范围,某一个专业里面,你知道怎么提问题。但是,当你是一般的非老师这个行业来说,通常大多数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回答问题,很少提问题,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们都难免是这样子的。所以当你在提问题的时候,我能够感受到你里面是有问题的,但是没有办法提出来,。

 

比如,你们夫妇俩在教会里面是有参与服事的。先生参与了同工十年以上,教主日学,讲道,你也教儿童主日学超过十年。但是你仍然提出一个问题,如何与教会配搭同工去服事神呢?其实你的问题是这个。这个问题,坦率讲,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你提的问题太大了,没有specific特指某一件事情。所以,通常遇到你这种提问题的方法,比较多的是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尝试把你问题扩大一点,可能是你心里所想的问题。

 

当你观察你们教会牧者的时候,你发现他们在影响力方面好像做得比较多,而管理力方面好像做得比较少。你在教会的角色律方面可能有些困惑,你自己在参与服事的时候,你和你的先生可能也未必在教会的服事当中,得到灵里面的满足;你感觉好像跟在世上做事情区别不大。这是你给我讲的你的感受,你分享了你的心声。换句话讲,你的问题我可以这么去想,你可能会问,我要如何藉着教会的服事,甚至也包括你说的领导力、管理力等等这些服事,好让我和我的先生在服事的过程中,我们的属灵生命得到满足呢?你可能问的是这个问题。(ANH: 是的。是属灵方面的牧养。)

 

这个问题分几方面来讲,先把影响力和管理力放在一边。先讲你跟神的关系,你跟先生的关系,你们夫妇共同跟教会的关系,这些是不同的关系网。这些跟什么有关呢?一是跟上帝的核心价值观有关;二是与你们从小到大的人际关系的惯性有关。比如,a.当你信了上帝,你回想一下,你是如何从信仰的初信阶段,开始走上服事的岗位?你是怎么走进服事岗位的?这是你自己需要反省的。

 

b.你在服事的过程当中,所遭遇的困难、困惑是怎么解决的?你与教会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困惑当中是怎样的。比如,当你遇到困难、困惑的时候,教会的弟兄姐妹,同工,牧者,执事,长老等等,有没有在你的这些问题上有参与呢?换句话讲,你有没有去找牧师谈一谈呢?有没有去找同工聊一聊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常来讲,都会留下一些bug,一些解不开的结。(ANH:是的。)一旦解不开,就会造成关系的一个停顿,关系的停滞,甚至会造成负面影响,反过来会吃掉(反噬)你的服事。

 

这一系列的问题就反过来trace back追回来问,你和上帝的关系如何?讲到这里,人就比较容易陷入到自我防卫的体系,通常在公开场合是不容置疑的,是不可以被别人说的,一说就要翻脸的。所以,在这种场合,只能对事不对人,去讨论是可以的,我就点到为止。我不回答你的问题,但是我尝试站在你的角度,提出若干的问题,我想你是会回答问题的人。当我把问题提出了的时候,你大概知道答案是什么。

 

接着我们讲领导力,即影响力;管理力,即行政力;操作力和服事力。这些是跟我们的人生关系是很近的,你和你的先生之间就存在这种关联。一般来讲,做丈夫的理应在领导力,在影响力应该居首位,应该是占多数,应该是运用得当,使用得丰富,是比较合理的。但是,也有可能你在运用领导力和影响力,超过你的先生。

 

特别是目前在许多信徒的家庭中,妻子是强过丈夫的,这里又与角色力和性别力之间产生关联,这又是一张很复杂的网状结构。所以,当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就要反省了。在你们夫妇的关系当中,领导力和管理力各占的比列是多少?与你们角色之间的关联又是怎样?你比较多在哪方面?你先生比较多又在哪方面?当我讲到这里的时候,够你反省一大堆问题了。

 

你可以找时间跟先生好好谈一谈,假如你们的沟通是畅顺的,关系是良好的,是可以谈一谈这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如果你们的关系并没有畅顺到可以谈这一类的问题,可能暂时只有你自己反省。反省一下在你人生当中,领导力或影响力和管理力,所占的比列,你自己参与的部分有多少?这是生命成长的机会ANH。

 

ANH: 我感受到了,刚才我已经在拿笔和纸,确实是可实施的。首先我自己真的要反复的思考,我们的关系比较重要。我不是那种完全做事的人,我是重关系的人,我的先生更加容易做事业。结合今天的话题,我邀请先生在合适的时间我们聊一聊。

 

牧师:

你这么讲,我是很安慰的,说明你们夫妻关系是很不错的,是可以沟通的,是相爱的。这让我感到安慰,这很重要。鼓励你把先生带来,让我认识一下,可以直接跟他对话,假如可能的话,这对于你们夫妇是好的。(ANH:好的。)

 

现在讲跟教会的关系。从角色律的角度来看,牧者比较多的是在运用领导力或者是影响力。比如,每个礼拜的讲道,这其实就是牧者在一个礼拜当中,运用他的影响力最多机会的一次。因为这一天是最多人在听,最多人把耳朵给你。所以,你就要好好的在这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去尽忠心,把上帝的话语放到弟兄姐妹的耳朵里面。这是牧者最强的领导力展现的机会。接下来,主日学,祷告会,门训,牧者都在发挥影响力,也包括平常的辅导,或者哪怕是闲谈,闲聊。牧者通常在这个关系建立好了之后,比较容易建立这种影响力。

 

但是,你会发现,牧者如果单单是讲,还没有做,也会有些欠缺。比如,耶稣会直截了当地去责备,鼓励,安慰,但是祂也会为门徒洗脚,发现没有?祂也是有管理力的。所以,管理力和影响力有的时候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我们讲到耶稣的榜样的时候,其实我正在讲圣经力。当我们引用圣经的时候,把圣经引用在影响力和管理力的过程和范围当中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开始运用了圣经力了。

 

结合你跟教会的弟兄姐妹的关系来看,通常比较多的是,弟兄姐妹运用管理力的机会比较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把影响力的机会让给牧者,因为牧者有从神而来的呼召,他要负责任把上帝的话语,这个礼拜的灵粮供应给群羊。我们在听牧师讲道的时候,我们也是凭信心去领受的,牧师在讲道的时候,是神藉着他在讲台上对我说话。这个信心,这个摆上,本身也是与上帝赐给教会的领导力或者影响力彼此的配搭,为什么这么讲呢?

 

从逻辑学来讲,有领导力,是否就应该有被领导力呢?我们很少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当我们与主相处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上帝对我们发出一个要求,耶和华喜悦我们顺服,岂不胜过公羊的祭吗?(撒母耳记上15:22)同样,顺服律就是作为上帝的群羊与主的关系,我们就是一个被影响力,被领导力,这个就是所谓的顺服力。

 

讲到圣经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在上帝面前,首先要学的还真不是领导力,乃是被领导力。就是有一个顺服,有一个在神话语上,在真道上,在教会里面,在教会的规矩面前,在教会的牧者面前,有一个顺服的态度。这个本身也是回应上帝对我们的影响力和领导力的最基本的态度,这是圣经力的第一前提。这个内容往往比较容易被忽略,因为当这件事情被忽略的时候,就变成谁都要当王,谁都要去影响人,而不愿被影响,这个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

 

面对领导力和管理力的时候,我们首先作为对圣经力的反思,我是否有一个被领导力,被影响力,以及被管理力的态度、姿态和我们自己的生命呢?(这是第一点,以被动语态面对领导力和管理力。)第二,任何人包括牧师在内,有主的榜样。你除了口头说去影响人,不要忘了,只要有机会,你要去做,你也应该活出管理力,实际地动手去做。

 

比如,牧师常常帮人搬家,我这三十多年来不知道帮了多少人去搬家;或者陪人看病,动手术前为他祷告;或者动完了手术去医院探访。这些都是属于管理力的范围。当然,管理力和影响力两者不可分。特别是去这些事情的时候,两者兼而有之。有些老人家的家里没有人做饭的,牧师去帮忙炒菜做饭,这也是管理力。所以,当人面对上帝的管理力和影响力的时候,要摆清楚自己的位子。我们首先是顺服第一,第二是自己应该参与到以恩赐为主体的管理力里面,按照恩赐区分。

 

我们不能说,“牧师,对不起,我只有管理力,我没有影响力”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因为所谓的影响力、管理力,都是恩赐的一部分,都是上帝按照祂的心意分派给你的。有些人是传福音的恩赐,劝勉的恩赐,服事的恩赐,怜悯的恩赐,奉献的恩赐,安慰的恩赐等等不同的恩赐。也有人就是去服事的恩赐,我见过一个弟兄,他看起来真的没有别的恩赐,他非常善于服事。无论走到那里,或在教会里,他的眼里都有活儿。他总是第一时间看见最需要的,他就会在出现那里。当他在那里做事的时候,教会的弟兄姐妹就知道那里是教会的需要。上帝给了他服事的眼光,服事的动机,服事的态度,服事的行动,这就又产生了新的影响力,所以,管理力同时也产生影响力,两者是不可分割的。ANH你能够了解吗?

 

ANH: 我感受到在实际参与的时候有发挥恩赐的部分,实践出来,我也愿意顺服教会的管理。

 

牧师:

假如你是教会里的一个小组长,假如你负责一个查经班,团契,或者敬拜的召集人,等等。你作为一个leader领导者,要同时兼备影响力和管理力,你才能把这个团契或群体带领好。如果你没有领导力,没有管理力,你就容易两头不到岸,做什么都不容易完成的。所以,有时开玩笑讲,‘做牧师不是人干的活’。你既要在影响力、领导力上尽忠心,又要在管理力上负责任,还要在栽培力上去倒空自己,让你的弟兄姐妹能够超越你,这是不容易的。

 

一个牧者和一个所谓的小组长,其实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属灵的领袖。所以,不要把自己定义为是单单有管理力而没有影响力的,其实管理力的本身就是带来影响。因为在管理的时候,是带着你的态度,带着你的生命,带着你的舍己,带着你的甘心,带着你的见证,带着你的核心价值观,带着你跟上帝的关系,这些都是影响力的范围。做事本身,你为什么要做?你如何做?与谁一起做?做的时候你的态度是怎样?会不会发怨言?会不会嫉妒纷争?这些都是属灵生命的表达。

 

比如,做讲道翻译,唱诗歌,为教会诸多的事项祷告,等等,很多的服事机会。有时做多了,你可能会说,累了,不想做了。当然,累了应该休息,有时候你太累,教会也会停止你的服事,怕你太累。重点就是我们在服事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因与神的关系而表达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在你的言谈话语,在你的面部的表情,总的来讲就是在你的态度上。你的态度就是最好的影响力,任何事情临到的时候,你有没有一个好的态度;这不是说你想有,就可以有的,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乃是大多数情况,人们都不太容易有一个好的态度。特别是当对方有一个不好的态度回给你的时候,你就很难有好的态度给他。

 

昨天晚上三更半夜的,有一个姐妹跟我聊到,“在教会很多人都是假冒为善,看到他们我就不想回教会,我该怎么办?我觉得他们会欺负我,他们会看不起我,最核心的就是不爱我。”我说,按照世界的律来看,我们当然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当有人对我不好的时候,或者报复他,或者远离他。以色列面对哈马斯的残暴,总理唯一的想发就是给哈马斯地狱般报复和打击,断电,断水,断粮。虽然很解气,但是我心里很忧伤。以色列是上帝的子民,当然有权力去报复,有权力打击哈马斯。但是,假如你是一个认识耶稣的人,(当然他们不认识耶稣),会不会多一个选择呢?就是选择爱仇敌。

 

我们也是一样,我讲一下原则。当哈马斯袭击以色列,施残暴的时候,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谴责哈马斯,这是基本常识。侵犯按照神的形象和样式所造的人,甚至羞辱他们,乃是羞辱他们背后的主啊。所以,当我谴责的时候,不是站在以色列这边,也不是站在哈马斯这边,也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我必须站在上帝的视角说,你没有权柄伤害任何人。我当然要谴责,他们伤害了按照神的形象和样式所造的人,这是不对的,亏缺了上帝的荣耀,伤了基督的心。

 

请留意,你的动机是什么?你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你责备的力度和要点是什么,要分得很清楚。而不是说,因为我爱犹太人,因为我觉得犹太人是选民,所以我就无条件的站在犹太人这边。这也是不对的,也是变相的人本主义。你应该回到圣经当中,为什么不可以怎么做?是因为任何人包括以色列人,都有上帝的形象和样式,而且按照上帝在圣经中的吩咐,我要祝福上帝的选民,才完成上帝对我的托付。所以,因为这两个原因,我会谴责哈马斯人的恐怖组织;我也会为以色列祷告。

 

但是不代表说,当以色列人对哈马斯人进行报复的时候,也会伤到无辜的平民,而我无动于衷。他们所犯的错是跟哈马斯恐怖组织是一样的,他们在神在人的面前毫无可夸之处。所以,我对以色列人的这部分也是反对的,也是不赞成的。当你对任何无辜的平民进行伤害的时候,就已经错了。所以,这里有一个有限报复和无限报复的区别。在旧约中说,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我们理解这是一个简单的报复而已,其实不那么简单。

 

在摩西律法之前的埃及、亚述、巴比伦等等这些古老的帝国,不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而是以命还眼,以命还牙。而当上帝的律法来到的时候,有人伤你的牙,你也只能伤他牙;有人伤你的眼,你也只能伤他眼;有人伤你的手,你也只能伤他手。不能因为有人伤你的手,你就剁掉他的手,这是不对的。所以,上帝的启示是渐近启示,如果你想报复,上帝允许,上帝也理解,甚至也批准,但是只能伤到对方伤你的阶段为止,这是有限报复。所以,在旧约圣经中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而是对报复进行限制,把有限的报复取代原本的无限报复。

 

目前据我的观察,以色列仍然还是有限报复,目标是对准哈马斯的军营,领导人,指挥部,这些地方进行轰炸,目前还是对的,是符合旧约律法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目前还没有无差别的任意轰炸。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引起了无辜的平民死伤。所以,他也需要反省,需要小心,免得上帝回头把炭火堆在他身上。原本咒诅是在哈马斯那边,但是因为报复过宽、过大,就可能神会把报复转回到你的身上。如果以色列的军方、政界的领导人有上帝的智慧的话,对哈马斯的打击应该有限制。目前,以色列还没有向平民无差别的射击,但哈马斯有。再往后就不知道会怎样了,可能会有越来越多无辜的平民会受伤。

 

所以在旧约时期,是从无限报复到有限报复去转化。到了耶稣的时代,转化又提高了一步,往上升了一步,说,你要爱仇敌。旧约是渐进式的启示,因为当时选民不懂,世界也不清楚,所以先从无限报复带到有限报复的阶段。等到耶稣来了以后,道成肉身,耶稣亲自解释,当时的律法不全备,其实真正的意思是爱仇敌。当然,按照联合国的宪章和法律,以色列是有权利报复的,我不是拦阻,而是我要说,冤冤相报何时了。不管怎么报复,战争不会停止,为什么呢?因为仇恨不停止,永无宁日。总要有一方先放下枪,先放下报复的权柄,放下继续犯罪的权力,放下继续作恶的所谓的权柄,其实也并没有权柄。

 

举一个你们都很熟悉的例子,挪威的海盗是怎么停止的呢?不是被人打趴下的,不是被人征服了、制服了,不是的,是上帝拯救了他们。当大海盗去到西班牙、法国等这些沿岸的欧洲国家杀戮的时候,他们发现有一个白色的房子,那里的人以微笑迎接临到他们的死亡。你杀我之前我还是很爱你,一脸的笑容来祝福要杀他们的人,这些人没有拿武器起来反抗。结果海盗王回到挪威以后,就在1030年海盗开大会,他们决定放下手中的屠刀,为什么?他发现当时的基督徒们,神父们,面带笑容,生命当中所活出来的道,高过了海盗手中的刀。因为这个缘故这群海盗悔改了。这是挪威的历史,北欧的历史,他们是与神相遇而回头,而悔改。这是令人感动的。今后,无论是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加沙,沙特阿拉伯,或者是伊朗,总要有一个双方和好的机会。想要和好,总要有一方首先放下仇恨,否则是没有任何可能性的。这些过程都是人在圣经力的影响之下。

 

CHENJ:  刚才牧师讲到了恩赐,我在想我自己有什么恩赐,其实我不知道我有什么恩赐。刚才牧师所讲的内容,我还需要再想一想,理出头绪来。

牧师: 高传道这里有恩赐测试表,可以测试一下。

 

LIW:以色列和哈马斯的问题困扰着我,感觉问题无解。通过刚才牧师的分享,在神的话语中看到神还是给人有路的。对于以色列现在的行动,他们不认识主耶稣,所以他们只能做到以牙还牙这一步。对于我们基督徒,我们有更高的律法的成全,有神更高的恩典在我们里面,所以,我们可以比以色列人做得更讨神的喜悦,是这样吗?

 

ANH: 我回应一下。当以色列人这么做的时候,我们基督徒是否可以比以色列人做得更好。我觉得从理想当中当然期待做得更好,但是,刚才提到了基督徒的理想。比如在国内整个大环境的压制下面,基督徒的发声还是比微弱的,相对于社会的企业,公益机构或者其他的公司,我感受到基督徒因为整体在国内由于被压制,所以发声是非常少的。我们也是在常规的教育下长大的,也在拼命地想要突破,想要去突破原本的思维;从旧模式,老我的部分跳出来,重新思考:我成了选民,我成了基督徒,成了主所爱的精兵,我真的是要怎样实实在在的发挥影响力?这是我的渴望。

 

LIW:  我的范围是针对这次冲突,我们可以用到的一些管理力,所以是在这个范畴里。ANH姐妹讲的情况我也承认,国内的基督徒在实际的管理力的方面,还是非常非常弱的,以至于我们面对巴以冲突,以及在我们所处的处境上,处理得是那样的不足够。

 

牧师:

你们的对话,有一点把问题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了。1)我们比较多的会容易站在一个,我们能够做得比他们更好;2)其实我们做得不好。钟摆运动的两极分化,都没有达到中点。我们有一些固有的传统观念,把我们自己困惑住了。比如,在我们过往的认知中,特别是2012年以前,那个时代的教会环境相对宽松一些。所以,在那二十年的阶段中,国内的教会比较多的站在一个,中国伟大啊,中国的教会也强大啦,所以,我们要派全世界最多的宣教士,我们要做全世界最大的事情。那个时候我参加很多的大会,很多人都会从这个角度,跟我描述中国教会的情况。

 

我记得,曾经在一次聚会当中我问他们,假如今天中国教会没有那么庞大,没有那么多钱,没有那么多的教会实力,你会怎么看教会呢?大家都没有人回答我这个问题。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人这么去思考这个问题。换句话讲,我们把我们的价值定义在,我们有什么,我们能够做什么,我们能够表达什么,这种核心价值观上。但是,从圣经的价值观来讲,是恰恰相反。初代教会的基督徒所做的事情是非常少的,毫无可夸之处。

 

彼得出来去到约帕,住在硝皮匠西门的家里,就他一个人去影响哥尼流的一家人。彼得是全天下最大的使徒,大过我们今天所认识的葛培理,唐崇荣,王永信,滕近辉,于力工,我们所了解的这些属灵的领袖们,谁敢跟彼得比呢?谁敢说‘我的成就超过彼得’?我想,谁都不敢夸口。我们看整个新约教会,彼得除了两次大的布道会以外,他大多数所做的事情都是卑微的,非常微小的;也没有了不起的,所谓的大的影响力、领导力、管理力。彼得他们一群人来到耶路撒冷过节,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聚集了条件,上帝的恩典,让他开了两次布道会。一次五千人,一次三千人,大使徒这一生两次大型布道会,带了八千人信主。

 

葛培理的大布道会上百万人,参加的人有成千上万信主的。有一次一个大讲员说,他这一辈子带人信主超过了两千万人,我有些怀疑,但是暂且听着。那样的话,他一定比彼得更伟大,他是一个超越彼得的大使徒了,应该要这么称呼他。是不是这样子呢?当然不是。圣经中给我们看见的价值观,不是由我们今天在国内教会的软弱性去抹杀的,也不是由我们在十来年前,教会当时的那种风光的光景与样式,去评估的,都不是。所以,我们看影响力、领导力,是要看什么呢?是看他表达核心价值的能力。

 

当我们观察领导力、影响力的时候,请大家留意一个试探,不要被外表上的成就困惑我们的心。上帝看我们的心,并不是看我们做了多少,做了多大,乃是看我们去表达和影响属上帝的核心价值观的能力,有怎样的见证。如果这样子的话,所有的影响力、领导力,都可以在核心价值观的表达上,在每一个事迹当中,可以拉平。不在于外表的一些成就与光景,乃是在于我们自己是怎样的人;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的能力,与这点有关,随处随在总要把人带到基督面前。如果我说了很多,讲道很多,最后大家都觉得,不需要去基督那里,只要去王牧师那里就好了,如果你的领受是如此这般的话,那么王牧师就有祸了,当然你也有祸了。我盼望大家留意一个核心价值观,请大家忘记我,但是要记住我所传的基督,如此这般,你我一同在基督面前就有福了,这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今天,国内教会的软弱,不是因为教会的大小,不是因为被政府压制而不容易聚会,不容易服事的压力下所呈现的软弱。乃是我们无论在怎样的光景当中,我仍然可以表达核心价值观,发挥我的领导力、影响力,藉着有限的管理力把圣经力表达出来。当保罗坐牢的时候,狱卒发现他们不见了,就想要自杀,保罗马上说,你千万不要做傻事。当他在坐牢的时候,仍然可以向狱卒传福音;软弱到已经被囚禁了,但仍然有很强的领导力,很强的生命力。所以,不要由教会的大小,人数的多少,或者这一生的成就如何来判断、决定你的软弱或者刚强。

 

如果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安心地在我们所处的任何环境当中,活出上帝赐给我们的平安和喜乐。并且把我们的领导力、影响力,活得淋漓尽致,而不用受任何的捆绑与限制。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向神交账的。我们向神交账的标准并不是我们做了多少事情,乃是活出上帝给我们的恩赐、恩典、托付,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藉着我们的生命,为主做美好的见证。

 

LQ: 

开始讲到了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今天在听课的时候,也一直在留心这块。当我在听牧师讲道的时候,听的时候感觉很好,但是自己提问题,或者针对讲道的内容来思考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不行。今天听课的最大感受是,在听的过程中,没有思考,或者说没有思考的能力。听牧师讲的每一句我都觉得很好,但是我听到这个很好以后,我应该做什么?我是一片茫然的。听的时候很激动,很热闹,但是听完了以后,也就完了。所以,我听了这些课程以后,我感到自己没有什么进步。

 

在主日学或者听讲道的时候,至少会有几个点会有所得着。我回想今天听课的感受,我今天的状态不怎么好,好像还没有完全醒过来,这是一个原因。更多的原因是,我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针对所学的内容去思考,然后提问题,我学了以后有什么收获,在这方面我比较弱。我还是比较习惯于,因为要考试,所以我来学习,这样我就知道该怎么学,然后学的果效最起码体现在考试通过了。所以我这方面的能力是很欠缺的,这是我今天听课时候的一个感受。

 

ANH: 

我也有这样子的共鸣,同样的状况会出现。比如,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理论知识,来进行灌输,使我可以认真听课,我的收获会多一点。这个收获是什么?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我在这里学的课程,我要干什么?我的目标导向是什么?好像让我有所收获。但是,我当下所听的门训课程,我的目标导向是,我是来应用的,我并不是来找一个牧者给我灌输一大把的知识。我们在教会听道也有一个灌输性,别人所讲的他的人生经历也好,他对圣经的理解也好,他在输出,对于我是输入,我好像在经历充电的过程,很有力量。那么我怎么输出?我以后怎么做?我觉得我来就是来实践的,应用部分,是我来学习的目的。

 

牧师:

我们门训的核心价值观是,首先向自己的头脑宣教。因为接纳我们的大多数人是一群闲懒不太结果子的族类,我们比较懒而不去思考,这是我们的习惯,刚才你们也表达了,汝道不孤,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子的。我们从小到大做乖孩子,考试出好成绩就是父母的好孩子,考上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老师喜欢我们,同学羡慕我们,家长就给我们奖励。考试是什么?考试就是回答问题。

 

我们极少会思考,为什么会出这几道题?我们甚至没有想过,假如让我出题,我会出哪些题?我们考完试以后,就全部还给老师了,不会再去思考这门课对我的意义和影响是什么。这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带给我们的结果,所以,以至于我们大多数人都站在一个,只会回答问题,而不会提出问题的阶段。我们信耶稣以后,怎么把我们带到信仰中来?读经也是一样,牧师,你最好把经文意思解经告诉我们得了,别让我想,多累啊。这样的话我听了很多的。

 

通常,他就让牧师把经文的解释直接给他,他就做个笔记。下一次,无论是自己带查经,带主日学,或是参加主日学,我就把上一次牧师讲的解经,在这里回答一下,我好满足啊,我终于会回答问题了,我又回答了一个问题。这样,又落入到回答问题的模式当中去了。但是,仍然还是没有提问题。而耶稣在整个带领门徒的过程当中,祂都是在鼓励门徒提问题,祂常常问‘你们还不明白吗?’在马可福音耶稣说得最多的就是‘你们还不明白吗?’‘你们怎么还不明白呢?’如果你明白了就该会提问。

 

也有门徒问耶稣,‘为什么这个鬼赶不出去呢?’耶稣说,你要禁食祷告。耶稣没有说为什么,也没有人问耶稣,为什么非要禁食祷告才能赶得出鬼。经文就停在那里了,没有人问。当耶稣问彼得,“你爱我比这一切都多吗?”问三次。彼得提不出问题,也不懂怎么回答,他就心里忧愁。耶稣看彼得没有学会,(那以后就慢慢学吧),就让他牧养祂的小羊,在实践中去学。(好像ANH说的,我是来找实践的)。

 

有时候也是无奈,牧者面对弟兄姐妹的不愿意提问,不愿意思考,那以后慢慢学吧。所以,当我们要为主所用,我们首先要用上帝的话语向自己的头脑宣教,别急着向别人宣教,先成为一个会思考,会提问题的人。当你会思考会提问题的时候,去向别人传福音,换句话讲,当你还没有向这个人传福音的时候,你大概已经知道他会提什么问题了,为什么?他还没提问以先你已经提了,而不是他提了问题,你哑口无言,‘你别急,等我回去问牧师’。

 

这是我们的习惯: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的,应该由牧师回答;我就是把你带到教会来,别的我不管。这可能是昨天的教会,或者是明天的教会,信徒的光景就是如此的。如此这般,今后怎么向神交账?这就是我们门训的目的。目的就是把弟兄姐妹带到神的面前来,栽培他们,让他成为今后可以向神交账的人。这也是我之所以活在世上的目的,这是我的使命,我把你们带到主面前来,尽我所能的栽培你们,让你们成为一个今后可以向主交账的人。

 

因为当你懂得提问题的时候,换句话讲,你就懂得换位思考。你去牧养、去关心弟兄姐妹,他还没有说话,你就知道他要提什么问题了,因为你已经学习了怎么换位思考。你已经学习了怎么向主提问题,而大多数人是提不出问题的。提出问题就意味着,你的症结就解决了;你提不出问题的时候,你就憋着难受。当你有问题却解决不了的时候,就憋的难受,而上帝是要让我们气通、血通、结通、全身通畅,我们的思想也得通达。这就是我们门训的目的。

 

今天,我们要面对的是领导力、管理力、圣经力,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问清楚,答明白,才会思想得透彻,这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我在解释的过程当中,如果你们记笔记的话,就会发现是环环相扣的,都是逻辑链条。在此过程中,我也在尝试训练你们的思维模式,怎么去思考这个问题。你要怎么向人解释‘什么是领导力’?你就要学习牧师是如何向你解释‘什么是领导力?’

 

怎么解释呢?这关系到,不是随便扔出一滩烂泥,乃是活的逻辑链条环环相扣。我这么地讲,你们做好笔记,然后尝试着成为你们的思维模式;以后你们自己解释不同的名词,解释其他的问题,你们就可以学到东西了。而这个问题与管理力又产生关联,与圣经力产生关联,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是你们在学习当中需要问清楚,想明白,说得明白,说得全备,这是你们需要去学习的。当我讲的时候,请大家要听,要记,并学习牧师这么地表达。什么是你的学习方法呢?往往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是你的思维方法,就是你的学习方法。

 

当我教你们‘什么是领导力’的时候,我并不是背书,我是帮助你们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关联。这个关系一旦建立好了以后,你们今后学习其他的名词,其他的关联,其他的概念,你们的生命就活起来,就不会提不出问题了。因为在整个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当中,没有办法在描述当中讲得全备,也是靠你们问问题我才把它讲得全备。如果你们不问问题,我就知道你们的认识不到位,时候不到,讲也没有用。所以,我们要有互动,我一直鼓励大家提问题,学习提问题。当你每堂课能够提出一个问题,你就很棒。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如果只单单回答问题,你从小到大直到今天,你还一直活在回答问题上,坦率讲,你等于没有学习啊。

 

LQ:  

现在我想明白了,为什么我听门训的课会是这样的感受:“为什么跟平时听讲道,听主日学的问答,我的领受或收获会少一些?”因为牧师的讲道每次都有很清楚的一三九的结构,所以经过这几年的训练以后,可能我自己针对一个话题想不出来这样的一三九结构,但是,当牧师设计出这样的结构让我去看的时候,我就有比较清晰的思路,容易看进去。可能内容我不熟悉,但是因为我对这个结构的框架是熟悉的,所以我就容易看进去,学清楚牧师所讲的内容。

 

在主日学,听牧师回答问题听多了以后,也能略略的听出来牧师回答问题的结构,所以就容易听进去。但是,现在每一个学期的门训,教学的内容不一样,所以其中的结构也会不太一样,逻辑链条也不一样。所以,对我来说,整个大的结构框架和内容是我不熟悉的,我就不太容易能够很快的听进去。我看到牧师这几年的门训在YIZ姐妹的服事中,有比较好的果效体现出来。然后,牧师后面所讲的,使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几年我参加了门训课程的学习,我听过以前那些我没有参加过的门训课程,有的只是听过一遍,有的听过几遍。但是,在听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太注重自己的再次思考这部分,所以我还需要做功课再训练。

 

牧师:

LQ你是几乎参加了教会所有内容的人,所以你应该站在整个教会的信息结构,来看待这些问题,否则的话就比较可惜。通常来讲,讲道是最容易的部分,因为好像我画画的时候把细节都画出来了。所以,我把一三九分析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哪怕不懂也可以通过看经文,看大纲,看讲章,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这个过程,你一直这么训练,慢慢的,潜移默化,多少会学到一些东西。你大概可以知道什么是逻辑,什么是结构,什么是信息表达,这里此类的内容和架构。这是影响力最多,对人的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方面。当然,话讲回来,也是最平均的水平。

 

再往下讲主日学,如果讲道是把分散的信息集中的来表达,那么主日学恰恰相反,是把集中的信息分散的表达。我不给你们任何的大纲,也不给你们设任何的限制,是随便大家提问题。在你们听道和人生信仰的方方面面随意提问题。这种方式不是我的发明,是柏拉图的发明,柏拉图教课就是这个方法。他的讲课是夹叙夹议,当他讲完一堂课,在下一堂课中就让学生任意提问题,他把学生们的问题收集起来,然后一一回答。学生可以任意地刁难他,他很喜欢被刁难。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是刁难他最多的人,结果成就最大,最后亚里士多德超越了柏拉图,他的成就远远大过了他的老师。

 

柏拉图也比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也更加结构化,更加系统化。苏格拉底比较分散,但是,他的思想是我最喜欢的,他对思想的喜爱程度也是令人感动的。所以主日学是从集中到分散,讲道是从分散到集中,两者之间是一个配搭。当你听道以后再听主日学,你从方法论上大概可以学到什么东西。接下来就是门训,门训是什么呢?门训就是在教导我们成为一个领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领袖?会思考的领袖。门训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

 

如果你不会思考,你去到一个宣教工场,去到任何属灵光景的场合当中,如果你没有思想,你一定被有思想的人带走了。假如这个人的思想却不属基督,你就被牵引诱惑了,被世界带走了。所以作为一个基督徒,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学习在基督里思考;然后,在基督里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去影响这个世界;这个影响就是所谓的领导力。带领这个世界,带着你在基督里的结构性的思考,藉着你甘心乐意服事人。有思想才会有影响力,如果你的头脑里没有东西,就提不出问题来。

 

因为你与人在沟通的时候,最方便,最容易,最有力的方法是什么?就是,提问题。你发现没有,牧师跟你谈话的时候,往往都是在提问题,这是我与你的沟通方法。当我问你问题的时候,其实已经开始把我的思想放进去了,你在回答的时候,你已经得到了这个思想。而这样的方法没有按照勉强力,逼迫力,管理力来问,是在一个领导力和影响力的角度来问,在动机律这里来问,是在思想中的问,让你成为一个会思想的人。

 

下个礼拜,我会比较集中的讲圣经力,领导力和管理力就暂时停在这里了,如果有什么问题,就在下个礼拜上课开始的时候,作为破冰来提问。希望把基本功打得扎实一点。ANH慢慢地适应,慢慢地习惯,盼望你在这个课程当中能够有得着,有学习,成为你日后的祝福。以后你的夫妻关系,你的教会关系,你的人际关系,你的服事力都能够有成长,这是我的盼望。

 

高传道:

感谢主带领我们今天的门训。感谢主帮助我们看见,领导力、管理力、圣经力,彼此之间的关系。也谢谢主,让我们透过这门课程明白,管理力本身是会带来影响。也让我们看见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与祢的关系。主啊,求你继续保守我们每个人的心,让我们在学习的当中,学习如何思考,如何问问题。也求主耶稣祝福每一位听课的同学,让我们的生命有所改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