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鸿书中的专有名词注释(王枫)

那鸿书中的专有名词注释

专有名词 注释 (来源于网络)
那鸿书 那鸿书是圣经中小先知书的伊勒歌斯人那鸿。
那鸿 那鸿是那鸿书的作者,其含意为「安慰」。而那鸿书主题之一,恰如作者之名,就是安慰饱受亚述侵略凌辱的犹太人。新约耶稣家谱中所记载的拿鸿(路3:25, 此字於原文与先知那鸿同名),大概不是先知本人。
尼尼微 尼尼微为古代亚述帝国的重镇之一,于底格里斯河东岸,在今日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附近。自公元前11世纪起即成为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王辛那赫里布最为繁荣,特别是亚视的国家图书馆的数千泥板文书,为古美索不达米亚史中极珍贵的资料。但于公元前612年,伊朗高原强国米底和新崛起的新巴比伦王国联合围攻尼尼微,并成功攻陷尼尼微。公元前605年强盛一时的亚述帝国正式灭亡,尼尼微随之没落。
伊勒歌斯 伊勒歌斯是先知那鸿的出身地,今天无从稽考;有可能是新约时代的迦百农(其名意为「那鸿之村」),但亦可能是犹大国(南国)的一处地方,因本书写於犹大国独存的时期,其信息亦是针对犹大国的人(见1:15)。
巴珊 巴珊:原意是「果實茂盛的、多產的」。巴珊位於約但河東之北,土壤肥沃,盛產麥子,牧草繁茂,牛羊成群(申32:14)且肥美(結39:18)。那裏的居民身材高大,在亞伯拉罕時被稱爲利乏音人(創14:5),利乏音的原意就是巨人或強壯。從摩西到所羅門時巴珊的富饒都可見於其亞珥歌伯省,共有60座大城,這些城都有堅固的高牆,有門有閂(申3:4~5,王上4:13)。
迦密 旧约中的伟大先知以利亚,一生中有两座山对他深具意义:一座是迦密山,另一座则是何烈山(西奈山)。迦密山是在人的面前看见神的作为,迦密山是以利亚侍奉的成功。是以色列北部的一个山脉,濒临地中海。得名于希伯来语“Karem El”,意思是“上帝的葡萄园”。古代这里是一片葡萄园,而且始终以其肥沃著称。迦密山在圣经中提及。在迦密山发生奇迹,耶和华巴力竞争,耶和华的先知以利亚获胜,杀死了巴力的450名先知。
黎巴嫩 黎巴嫩在古代盛产高大馨香的香柏木,用来建筑房屋宫殿,希伯来人的国家紧邻黎巴嫩,因此圣经旧约中有许多对黎巴嫩的描写。
犹大 雅各利亚的第四个儿子,生在亚兰,是犹太人十二列祖之一,為俄南示拉法勒斯謝拉的父親、養父。妻子是迦南人書亞。與兒媳他瑪有兩個兒子法勒斯謝拉。根據《舊約聖經創世紀》37章記載,猶大阻止其他兄弟殺害弟弟約瑟的計劃,指出殺害約瑟對他們並沒有好處,改為建議把約瑟賣給以實馬利商人。雅各去世时,犹大和約瑟,利未共同得到流便失去的長子名份。約瑟得到了雙份的土地,利未的後代成為聖殿的祭司,而猶大在弟兄中領頭,成為族中之首。猶大的支派其後成為以色列最具影響力的支派,大衛王及其後代均是出自猶大支派,耶穌基督據《新約聖經》的記載,也是出自猶大支派。
雅各 猶太人先祖以撒的次子雅各天使摔跤後,被賜名為以色列。雅各有十二個兒子,成為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始祖,雅各的後代子孫於是叫做以色列人
以色列 希伯来语,在希伯來聖經《創世紀32章:24-32節》中的意思为“与角力者”。猶太人先祖以撒的次子雅各天使摔跤後,被賜名為以色列。雅各有十二個兒子,成為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始祖,雅各的後代子孫於是叫做以色列人
挪亚们 又名底比斯城,是上埃及的首都,座落在尼罗河的两岸,筑有运河,贯穿城内,故先知描写此城周围有水,形成一天然保障。除此以外,挪亚们还有埃及人、古实(即今苏丹)人、弗人及路比(可能是今天的吕彼亚)人为亲密战友,互结同盟。虽然如此,她竟然在主前六六三年被亚述王亚述班尼帕一举歼灭,而尼尼微的命运,注定要步挪亚们的後尘。
古实 是古代的努比亞,或現代的蘇丹。底比斯毀滅時,埃及的國王是他努塔蒙,他是他哈卡(《聖經》中的特哈加)的繼承者和侄子。《舊約》中,特哈加被稱為“古實王”(見王下19:9注釋)。他屬於埃及(或“古實”)的第二十五代王朝。
埃及 埃及。就是埃及。埃及人與努比亞人形成了一種“無窮的力量”或 “不可勝數”
弗人 許多埃及學學者認為是在蓬特,但是亞述學學者認為是在利比亞的某個地方
路比族 利比亞人
亚述 亚述帝国(英语:Assyria empire,公元前935年—公元前612年),是兴起于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一带)的国家,使用的语言有阿拉米语阿卡德语等。公元前8世纪末,亚述逐步强大,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伦尼亚埃及等地。国都定于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苏尔附近)。亚述人在两河流域古代历史上频繁活动时间前后约有二千年。后来亚述人失去了霸主地位,不再有独立的国家。当今的亚述人是信奉各东方礼教会的基督徒,语言为现代阿拉米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