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信主的时候读《出埃及记》,里面讲到我们所信的神是“嫉妒”的神(出埃及记20:5),在中文圣经中一般翻译成“忌邪”。我当时作为一个初入教会的人,寻找的是一个从自己的浅薄精神世界中构建起来的一种超越全人类美善的最顶点的神,这样一位神必定集中了人类一切的最美好的道德情操,其中也必定是不包括嫉妒的。然而神没有按照我所定的标准来解释自己的美善,他明白的告诉我他是一个“嫉妒”的神。他曾经在《约拿书》里展现温柔的爱和祝福,也同样在《那鸿书》中倾泻他的嫉妒与主权。他的嫉妒是那么激烈的情感,只因他全然圣洁,无法与罪有一丝一毫的交融。
在用诗一般的语言写成的《那鸿书》中,神启示那鸿他的大有能力,他看到了尼尼微欺压他的选民,他便利用尼尼微作为鞭子敲打管教他的子民,目的是为了完成神的审判。并且最终毁掉了这条工具鞭子,宣告他审判的主权。那鸿书的第一章主要在描述的就是神的圣洁与邪恶相争之时所迸发出的激荡苍宇的情感。在如此激烈的争战面前,人类的情操与言语都显得苍白无力,仿佛只有反其道而行之,用一种与神的美善相违背的词性来表达这种激烈,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明白神有多么无法容忍罪。
在第二章中,尼尼微的未来如同画卷一样散开在众人眼前,作为上帝之鞭的亚述曾经毁灭许多国家,包括神的选民以色列,把以色列人分散在世界,而如今,雄极一时的尼尼微也将要经历同样的命运。在一幅宏大混沌的争战场面中,上帝把以色列军队的盾牌颜色,以及精兵们衣服的颜色着重描绘出来(那鸿书2:3)使读者仿佛能从混沌的战场里一眼认出哪些才是属于神的精兵,仿佛也看到浴血奋战之中飞溅的血液。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公元前612年,米尼亚人和巴比伦人的联合军队摧毁了尼尼微,不久之后曾经雄霸一时的亚述帝国就崩溃了。
第三章,尼尼微的罪恶被拟人化为“妓女”。这名妓女在列邦面前赤体,更为凄惨的是,神把污秽之物再抛在她的身上。这是一种画面感非常强烈的比喻,神从他曾经在挪亚身上的作为作为比较,预告万邦他将在这上帝之鞭上所做的审判。在那鸿书的最后一句,这振聋发聩的画面最终归于无有,尼尼微的声音最终被“不再听见”。短小精悍的那鸿书如同命运交响曲在它最高潮的部分轰然消散,不留任何痕迹。曾经的帝国荣耀,在完成了上帝之鞭的使命之后,便悄然消失在上帝命定的轨迹之中。
爱圣洁和憎罪恶是上帝的秉性的一体两面,上帝的全然圣洁就注定了他全然的嫉恨罪。在那鸿书盛大的审判画卷之中,我们可以从神的震怒的背后得以想见神的圣洁。这仿佛是末世审判的预告,用诗的比喻,血的画面,恐惧的哀鸣与战鼓的声音,警醒世人神嫉妒人贪爱罪恶的心如此激烈,神的审判是确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