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拿书之独行篇
引言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些武侠小说陪伴着我度过了青春年代,那是一个属于金庸的黄金时代,每一个少男心中都有一个靖哥哥,每一个少女都幻想着成为蓉儿。每一个英雄都是孤独的,一生的修炼与执着都是为了能在华山论剑时笑傲群雄;而为了争夺传说中的武林绝学,多少的江湖豪杰更是争得你死我活;一部“天龙八部”更是将英雄的孤独上升到了修行的境界。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能记住的也大都是如亚历山大、唐宗宋祖的风流人物,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丰功伟绩也是为人们津津乐道。我初读约拿书的时候,似乎在约拿身上也隐约看到一位独行侠的身影,在创天造地的上帝的面前,他用一连串的动作,将独行侠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独善其身是约拿
首先,约拿的孤独与他先知的身份有关。旧约中的先知似乎都是独自领受来自上帝的话语,他们吃穿住行似乎都与常人分别开来。即便到了最后的的新约的施洗约翰,圣经对他的描述也是“穿着骆驼毛的衣服”、“住在旷野”“吃蝗虫野蜜”。我们很难圣经的记载中看到旧约的先知跟上帝百姓的互动,上帝-先知-百姓,信息的传递在这里是单向的。以利亚在迦密山大战巴力的八百假先知的故事是众多先知的事迹里很有代表性的一个(王下18),圣经的记载栩栩如生,似乎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以利亚”。然而就是这样意气风发的以利亚,从迦密山上一下来,听了王后耶洗别的一句要他命的威胁话,就立马仓皇逃走,甚至到上帝面前求死(王下19)。约拿在看到尼尼微人没有被毁灭而在上帝面前求死这一点上,倒是跟以利亚不蒙而合。其次,约拿的孤独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连。约拿处在以色列的列王时代,上帝接着他的口屡屡预言犹大的王耶罗波安二世东征西伐,开疆拓土,表面上看犹大国似乎一片繁荣昌盛。然而,以色列人却“甚是艰苦,无论困住的,自由的都没有了,也无人帮助以色列人”(王下14:26),原因无他,皆因这位耶罗波安二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不离开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一切罪。”(王下14:24)最后,约拿的孤独是他个人的性格使然。圣经中记载的先知如以利亚虽然性格如烈火,但敢于跟上帝在言语上直接冲撞的似乎只有约拿。伟大的先知如摩西在何烈山被上帝呼召出来带领以色列民时为了表达心不甘情不愿,最多也就是找几个借口,一会儿说自己人微言轻啦,一会儿说自己笨嘴拙舌啦,最后还是乖乖听话,接受差派。而这位约拿用今天的话话说,用“一点就炸”来形容也毫不夸张。他在尼尼微城住满了四十天,看到尼尼微人从君王到百姓到动物,全都批麻蒙灰,在上帝面前悔改,而上帝也就后悔不再毁灭这个城市以后,圣经说他大大不悦。不但如此,他内心依然不服,就索性出得城来,在城外搭个棚住下了,“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真是十足的一根筋的二愣子模样。随后就是蓖麻树一夜生长,约拿马上就大大喜乐,而蓖麻一夜枯死后他马上就暴怒求死,这样的约拿注定是孤独的。那上帝如何来带领这样的一位独行侠呢?
独行其事耶和华
首先,上帝的差派是欲擒故纵。上帝定意差派约拿去尼尼微,约拿听了后一抹身就逃了。面对这样的先知,上帝当然可以直接拦阻他,然而我们看到上帝选择的让他走,从这点上说,那艘船是上帝特意预备的似乎也是成立的。约拿的逃跑之路充满了风暴,导致一船的货物被抛入大海,甚至会殃及无辜的船员葬身大海。难能可贵的是在风暴中他却没有迷失,他清楚知道这一切乃是出于神,他被大鱼吞吃的那一刻,一定知道,躲避耶和华是徒劳的。其次,上帝的智慧是一箭多雕。上帝先是藉着风暴让约拿被迫在船员面前做见证,让这一群各拜各神的船员们认识了那真正创天地造沧海的上帝。然后约拿在大鱼肚腹里三日三夜后,上帝第二次差派他去尼尼微,从约帕到尼尼微路途遥远,约拿一路上少不得风餐露宿,等到了尼尼微,估计已经是精疲力竭了。经文里说尼尼微是个大城,要走三天的时间,而这约拿虽然这次表面上顺服上帝,到了尼尼微,但却没有走遍大街小巷,而是偷工减料,只走了一天,便草草了事。他却万万没有想到,他这一身行头本身就是上帝做事的一个记号,圣经里只是轻描淡写的几个字“尼尼微人信服神”(拿3:5)。我们自己的经历告诉们,一个人信服神是何等的难,尼尼微人岂能因为听见约拿的一句警告就全城悔改?耶稣说,约拿本身就是一个神迹,尼尼微人的悔改是因为看到了一个人在鱼腹里呆了三天三夜被弄得面色苍白,还从约帕长途跋涉尼尼微,不由得他们不信此人所言绝非危言耸听。最后,上帝的带领是将心比心。上帝被称为以色列的父,而约拿书的最后一章可以说就是一个温暖的慈父跟一个脾气暴躁的孩子之间的亲密有趣的故事。为了让这个一点就炸的孩子明白他的作为,上帝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如魔术般一夜长出一棵蓖麻树,让约拿在树下大大喜乐,又悄悄地安排虫子咬死蓖麻树,树死后安排炎炎烈日,晒得约拿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然后再柔声询问约拿“你发怒合乎理吗?”面对约拿的打死不认错,上帝说出了那句让人落泪的反问“我岂能不爱惜呢?”。写到这里,眼里已满是泪水,这样的上帝分明就是不论我们如何顽梗悖逆整天顶撞他,依然想尽办法让我们明白他对我们的爱的一位父亲。他的那份对我们的爱的最完美的展现,是将他的独生子差派到世上来,从此孤独的我们将不再独行,耶稣为跟随他的人预备的是一个彼此相爱的的群体,直到他再来的日子。
独辟蹊径是耶稣
首先,耶稣差派门徒是二人同行。先知的时代结束了,整个的旧约让我们看到的是上帝一次次兴起先知,而以色列人是一次次地悖逆跌倒。读撒母耳记的时候,我先是诧异先知以利的两个儿子在圣殿里无恶不作,而撒母耳的两个儿子最后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耶稣道成肉身后来到这个世界,走遍各城各乡教训人,讲述神国的道理,似乎跟旧约的先知颇为相似。然后他没有停留在那里,而是呼召了十二个门徒,在三年的时间里,他通过言传身教,以各样的方式教导装备他们,并且让他们在短宣中学会信靠神。耶稣的差派,跟旧约里差派先知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再是一个个地派出去,而是“叫了十二个门徒来,差遣他们两个两个地出去,也赐给他们权柄制伏污鬼”(可6:7)。“這事以後,主又设立七十个人,差遣他們两个两个地在他前面,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其次,耶稣的使命训练门徒彼此相爱。耶稣的门徒在某种意义上说,还是颇有旧约的先知心结,他们师兄弟之间平时甚至会相互比较,更有甚者,有门徒的父母更是来找耶稣开后门,指望自己的孩子在耶稣掌权后可以当上个左丞右相(太20)。在最后的晚餐上,“门徒起了争论,他们中间哪一个可算为大。”(路22:24),即便是耶稣复活以后,彼得都还要跟约翰争个你长我短(约21:23)。耶稣将如何彼此相爱的教导在他被钉十字架前通过给门徒洗脚活生生地展现在门徒面前,“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约13:34)。而门徒们最终也领会了这个爱的教导,老约翰在约翰一书里再一次重复了耶稣的教导,“我们应当彼此相爱,这就是你们从起初所听见的命令。”(约一3:11)彼得也领受这个教导,嘱咐门徒“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彼后1:7)从此,属与上帝的群体的记号不再是外在的割礼,乃是彼此之间的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5)最后,上帝的心意在教会。上帝一切的丰盛都在耶稣基督里,而耶稣基督升天以后将接力棒通过使徒交给了教会,他自己就是教会的房角石,并应许赐下圣灵,直到他再回来的日子。主耶稣将他与人同在的应许特别赐给了教会,“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太18:20)
结语
今天有关信仰知识的获取变得唾手可得,而神的儿女生命的成长却依然举步维艰。没有一个在爱里彼此支持的群体,我们依然处在独行的路上。从先知到使徒到门徒,圣经启示给我们的成圣之道上不需要一呼百应的英雄,缺的是在爱里彼此建立的你我。读经,祷告,灵修,门训,在各样的平台上和爱的群体生活中,活出一个个真实的自我,为主做见证,让世人“因着你们的好行为,就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