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拿的委屈
有情有慾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心理和生理反應,是與生俱來的,是人與外界交流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反應。面對不同的景況,人會有喜、怒、哀、懼、愛、惡、憎、悲、恐驚、等等的情感,而這些的情感是可以彼此互相牽引的,例如「怒」因為「惡」而生,而「樂」也因為「愛」而生。
當人覺得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或指責,心中會感到難過或不開心,又或者當人感覺自己付出的和得到的嚴重不對等,又或者可能是因為被誤解,自己又不想去溝通或是認定溝通無用時,這個時候人會感到委屈。其實每個人都有委屈與無奈的故事,只是有的人選擇外顯,有的人選擇藏在心中最深處。人的情感自然豐滿和豐富多彩,但因當局者迷,很多人有時並不是很能敏感地感知自己的情緒的變化,甚至有些情緒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因此每個人對情感的感受和表達,無論在外顯上、或是在心的深處裡,都會有差異的。從約拿書內的約拿,我們可以看到他經歷過不同階段的委屈,情緒變化從首階段藏在內心內,進而在行為表達出來,最後爆發出怨言。
約拿是一個地道的以色列人,而以色列人是唯一被上帝揀選的民族,約拿的家庭背景和所受的教育,令他的人生價值觀建基於民族的傳統文化觀念上,屬靈貴族的身份成為他信仰的一部分,這個「尊貴」的身紛緊緊捆綁在約拿的潛意識裏。當耶和華的話臨到約拿,差遣他往仇敵亞述那裏,向那裏的居民,發出宣告斥責和警戒的信息時,約拿憑著他的愛國觀念,對亞述人恨之入骨,所以極不願見他們悔改蒙神憐憫。耶和華的差遣,令約拿覺得自己受到委屈,引至他拒絕神的差遣,逃往他施去,企圖躲避耶和華。
約拿的委屈,好比一個知名的腫瘤科醫生,他那做切割腫瘤的手術技巧,一致被業界公認為最好的,大家都認為只要他的手願意拿起手術刀,整個切除腫瘤的手術定可成功。但有一天院長卻吩咐這名醫,去做護士助理的工作,為一個病人清洗身體。那被稱為「神刀手」的手,不是用在個人的專長上,而是用在清洗病人身上的污垢。相信大家都會認為這名醫,正如約拿被差遣往尼尼微大城作宣告一樣,受了委屈。
約拿書第三章記述約拿被神管教後,順服差遣向仇敵作宣告,文中提到:「這尼尼微是極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約拿進城走了一日,宣告說………… 」。三日的路程,約拿只走了一日,因他感覺亞述人付出的和得到的嚴重不對等,所以他用行動來表達自己的委屈,用行動來說出心中的難過或不開心。約拿受了委屈,他這次不逃跑,而用「只走了一日」這個行動來表達他的委屈。
約拿書4:1 – 「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神不降災禍給尼尼微人,赦免以色列人的仇敵尼尼微人,這是約拿不樂意見到的結局,因此他心中有大惡,氣得發抖,對神的作為起反感,因而向神大發脾氣。約拿這次再受了委屈,他把表達的方式升級了,他向神大發脾氣,向神說賭氣的話:「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
約拿因為神不降災給尼尼微人,以致失望,竟至求死。約拿隨性發怒了,他的發怒完全落到情感的裡面,這令他失去了理智,不能在「情」與「理」之間獲得一個平衡點。他這種求死的光景正好反面表明,他活著的目的不是在服事神,而是在服事他自己的成見。約拿受了委屈,這顆「委屈」的種子,出自在約拿的價值觀,當他那引以為傲的「與眾不同、尊貴屬靈身份」成為他的核心價值觀時,他的世界觀被他的信仰捆綁了,當他面對的、經歷的與他自小被教導的出現了差異,不是他所期望的,他感到受了委屈。
約拿在不同的景況,對受了委屈的表達方式有不同,從起初對神的逃離,至後來向神出口發怨言。藏在約拿潛意式的「委屈」種子,就如一個小小的麵團,因著酵母發酵而漸漸發大,最後變大了。情慾既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心理和生理反應,是與生俱來的,人是不可能不去面對情緒的問題,當不同的情感彼此互相牽引時,結局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約拿的委屈」在如何處理情緒這個問題上,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教導和提醒。
人際關係的處理和疏導個人情緒這二方面,一直是我的弱點,過往的我就是另一個的約拿,遇到不合己意的人和事,我會如約拿一樣首先選擇逃避,期望事情最終不了了之。當避無可避時,我仍舊選擇逃避,以「自我封閉」的方式去避免與對方交流,避免討論和交談。「自我封閉」方式失敗時,我仍會選擇逃避,試圖找出千萬個的理由和方式,避免與對方作正面的接觸,總之就是可避則避,可免則免。
感恩過往在修讀輔導課程時,導師曾引導我去找出我這種行為模式的背後因素,並協助我去改錯,令我在改善與神、與人的人際關係上得到進步。今次再重讀約拿書,神再次提醒我,特別在處理個人負面情緒時,我要謹記時常要疏鬆那「負面」的管子,不要給機會這情緒如麵團發酵一樣,慢慢發展至爆發階段,出現不可收拾的局面。
Miranda平安!讀了妳的功課,很好的得着和生命透亮的分享,十分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