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拿书是所有先知书里最不同的一本,没有大量的警告也没有敦促以色列人的悔改,而是更像一个故事,娓娓道来。圣经的经文一般不会在细节上多费笔墨,但是约拿书一开篇就有了一些具体的描述。
https://fourpointschurch.com/media/2017/07/Jonah-Journey.jpg
约拿
约拿居住在Gath-hepher就是后来耶稣的出生的地方Galilee. 约拿知道神给他任务的第一反应就是往相反与尼尼微的方向逃脱,最近的就是约帕Joppa。虽然知道自己有神赋予的任务,但是约拿却是慌不择路地逃跑。(约1:3)“下到约帕,遇见一只船要往他施去,他就给了船价,上了船,要与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 遇见在这里是不是正好碰见呢?去的目的地也正好符合他的想法—与尼尼微越远越好,所以就选择了在当时最不会考虑的出行方式呢?
从历史资料中,在那个时代,人们在不得不的条件下,才会选择出门远行。不同于现在的发达交通工具和完善的旅游度假服务,那时选择出远门是又昂贵还危险的事情。所以人们能够不出远门就安居乐业在本乡本土。出远门意味着路途中的缺水,强盗,饥饿和疾病等潜在危险。而选择海上出行,要比陆地出行危险更多。由于当时的航海技术并没有罗盘或者指南针,在地中海地区,有两种方式船,一种是商船,主要是帆船,另一种是战船虽有帆,但不是主动力,用桨来推进。由于没有指南针,所以在地中还里的船一般就是靠着地中海大陆沿线航行,并不敢离大陆太远,而且一般只有在冬季有船。到达每个港口的时间也是不确定的,因为途中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如风暴等。我们也可以从使徒保罗由于船上航行,后生病,以及在使徒行传 (使27:12)中也提及“且因在这海口过冬不便,船上的人就多半说,不如开船离开这地方,或者能到腓尼基过冬。“ 冬天在地中海上的行船的艰辛[1]。
为什么约拿选择最难受的出行方式在慌不择路的条线下从约帕去他施呢?什么样的一股力量让他违抗神的命令下,还走出一条无比艰难的海上航行呢?不妨来看一下当时的尼尼微城是亚述人的一个重要城池,在约拿去尼尼微之后的50年, 一举成为亚述王国的首都。亚述人在当时是以残暴而著称。对以色列的分裂成南北国也有很多“贡献”。但是当时的以色列人也是傲慢自大的,崇尚英雄,没有手足之情(彼此部落之间的攻打)和社会不公[2]。这也造就了约拿胆敢违背耶和华的差遣,最快速度逃离。约拿的自大来自以色列人的骨子里,他们认为自己是神的选民,这种优越感也演化为自大。在经文中,当众人问他“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你以何事为业?你从哪里来?你是哪一国、属哪一族的人?”(约1:8)。 约拿并没有按照问题的顺序第一个回答灾难因为谁,以何为生?而是非常骄傲地说“我是希伯来人。我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约1:9)他完全答非所问,一副我是神选之民的话外之音。他从骨子里不屑与众人解释,也不想回答他们的问题。还把神拿出来显呗自己的神是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加上当时亚述人的侵略和残暴,导致了约拿第一时间做出“正义“的选择,坚决不去尼尼微传福音。这种自大外加所谓的爱国主义,让约拿有着十足的底气悖逆神。慌不择路是不是也反应他一方面知道自己的信仰和位份,一个先知,不去传讲上帝的话语,他有对神的敬畏和恐惧,另一方面被当时的社会趋势所裹挟,让他做出了所谓的“正确”决定?当时的爱国主义和神选之民的社会趋势是一种社会驱动力让约拿有底气去抵抗神。
船员
在海上航行,没有指南针,仅靠对洋流,海浪和船帆在茫茫大海上飘荡,一切的命运都在不确定中,船员大概是诸多职业里最迷信的一群人。直到现在,在船上,我们经常听见很多禁忌,比如在长江上,吃鱼不许把吃完的一面翻下去,把没吃的一面翻上来,因为船家怕看见“翻”的动作,就是隐喻翻船。在西方,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迷信,但是有不少相同点,比如不让女人在船上,不能有香蕉,这些都是带来厄运的。还有带来好运的,比如带只猫在船上[3]。搜一下海员的迷信,我们发现“约拿”作为排在第二位的厄运词。而且起源于圣经的约拿书,是说某个倒霉的人,包括船员和乘客。一般对神职人员不大欢迎,因为有约拿的心里阴影。可想约拿的名字有多么让船员心惊胆战[3]。
从历史资料中了解到当时在地中海上从事航海的商船的是腓尼基人(Phoenician)。腓尼基人(Phoenician)是一个古老民族,生活在今天地中海东岸相当于今天的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自称为迦南人(Canaan),被希腊人称为腓尼基人,是西部闪米特人的西北分支,创立了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4]。我们就不难从迦南人的背景可以看出来,约拿带着骄傲的口吻说自己是“希伯来人”了。这种看不起是对一切外邦人的。而迦南人拜偶像,并被耶和华诅咒也是圣经上有明确的叙述的(申7:1-2)。当狂风大作时,水手便惧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约1:5)。从水手的发展历史和经文中的描述,迷信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来没有停止过。当灾难来临时,人的第一反应自然是保住生命,所以水手们有了迷信的各种行为和禁忌。他们不会挑剔什么所谓的偶像,只要能保佑他们航行顺利,平安回家就是有用的。加上迦南人原本就有拜偶像的习俗,就不会吃惊于他们遇见狂风的各种行为了。
但是这些水手丢货物去大海,看见约拿下到底舱沉睡。船主并没有强迫他,而是议论了一下他的古怪行为。觉得怎么大祸临头了,还有这么不知死活的?然后大家最终找到了问题就出在约拿身上。看见他呼呼大睡,大家自然不乐意了,追问一堆问题后,约拿的回答也让他们大吃一惊。但是他们跟约拿的骄傲完全相反,反而问约拿“我们当向你怎样行,使海浪平静呢?”(约1:11)他们还大大惧怕耶和华,问约拿做了什么事?他们还是本着先问清楚,然后跟约拿商量,最后是约拿直接说,把他丢进大海。他们还挣扎着用桨尽量把船往岸上靠,一切都无济于事。最后他们对自己要丢约拿向耶和华祷告。毕竟他们知道约拿丢进大海毫无生还的可能,也就是他们直接杀人。从道德的层面,他们珍惜约拿的生命,知道自己将要参与一件不义的事情,也向神祷告“不要因这人的性命使我们死亡不要使流无辜血的罪归与我们,因为你耶和华是随自己的意旨行事。”(约1:14)丢下约拿后,他们大大敬畏耶和华,向耶和华献祭,并且许愿(约1:16)。这跟约拿的悖逆完全形成一个对比,看似神的选民却不行神的义。看似一群拜偶像迷信的水手,却最终敬畏耶和华。
船上的情况,大家没有提出来不丢约拿的声音。其中的核心是每人都想活命。从道德伦理层面,约拿一开始明知自己的问题,却去睡觉,让船长很不满意。他不顾一船人的死活,最后掣签找到他,问他为什么。他却骄傲地答非所问。经过一起的努力,水手们划桨靠向岸边,还是没有结果。约拿一副不服不忿的样子,当时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打心里乐意把这个麻烦尽快解决掉的。如果有人发出异议,这是的社会趋势会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将提出异议的人和约拿一起丢进大海。在大的社会趋势下,又加上如此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人们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本心,而不得不随大溜。
水手在没有信仰的基础上,他们大多活在道德伦理的层面。迷信的存在也是在保住船行顺利的大原则下,所有的厄运和不吉利的一盖避免而一直延续至今。丢下约拿,见证神迹,让他们认识神,心生敬畏。经文中细节的描写让我们看见强烈的对比,迦南人的水手,拜偶像,迷信,外邦人,怎能跟神的选民,先知而相提并论呢?但是所作所为却让人思考。这也是为什么约拿书在所有先知书中最不同的一本。而且后面约拿不负责任的传福音,包括一副看好戏的心态行事,神都默许,最后让一个虫子吃了遮荫的树来教育约拿。从这里我们看见一个爱人,而且爱外邦人,爱所谓的敌人的神。他包容约拿的悖逆,三番五次的自大傲娇,幸灾乐祸,最后却用一个小小的事情来惩戒这个先知。神体谅约拿的软弱,血气和骄傲,看着他各种不合适的行为,却最终依然用爱教导他。在那样的社会形势下,神的选民似乎忘了信仰的核心,活在社会趋势之下,神用约拿来提醒和教育这些悖逆的神的子民。在教育没用的情况下,神最后在等了30-40年用亚述人将以色列人彻底被掳巴比伦。约拿看见尼尼微从君主到贫民都在忏悔,却没有感动他,以致于神最终的教导还在拷问约拿的信仰核心。
[1] Manner And Customs of Bible Lands
[2] The Book of ISAIAH – Chapters 1-39 Catholic Scripture Study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ilors%27_superstitions#Jon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