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是多种人文、社会学科关注的一个问题,哲学、伦理学、人类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都在这一领域进行过不同角度的探索。其中,哲学关注价值观所反映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以价值论为学说;伦理学关注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性;人类学关注价值观表达的文化特征;教育学关注影响价值观形成和改变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及其教育干预;经济学关注人类经济行为的深层心理原因和类型;社会学关注社会结构及社会变迁对价值观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则关注价值观的心理结构、过程、功能及其测量。(1)
价值观可以存在于人和动物中。在此主要讨论人的价值观。
- 价值观的定义
直到20世纪50年代,研究者们才在价值观的基本定义上达到了共识,这就是在区分了“值得的”和“想要的”这两个概念之后, 将价值观定位于与“以人为中心的”和与“值得的”有关的东西。这一共识的经典表达就是著名的克拉克洪(Kluckhohn,1951)的价值观定义:价值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1)
在一个一个有关“值得的”看法的背后,是一整套具有普遍性的、有组织的构念系统,这套构念系统是有关对大自然的看法、对人在大自然的位置的看法、人与人的关系的看法以及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关系时对值得做及不值得做的看法,克拉克洪称之为“价值取向”。
“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概念的使用使得“价值观”在概念结构上清晰了许多。研究者不再停留在将价值观理解为“人们的兴趣、爱好、喜好、偏好、职责、道德责任、欲望、需求、反感和吸引以及其他选择性取向”(selective orientation,Williams,1968),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影响选择的建构”(constructs,Kluckhohn,1951)。
20世纪70年代罗克奇(Rokeach)开创性的工作将价值观研究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他将价值观定义为“一个持久的信念,认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对个人或社会而言,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更可取。”(1973)他认为,价值观是一般性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它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Braithwaite & Scott,1990)。(1)
价值观的概念从开始出现到现在差不多经历了70年,社会心理学家大都认为,价值观是社会心理学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它是比态度更抽象、更一般的具有评价性、选择性、规范性的深层心理建构,是文化成员合理的信念体系。
据维基百科,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总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它使人的行为带有稳定的倾向性。价值观是人用于区别好坏,分辨是非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倾向体系。它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及重要性的评价。
简单而通俗而言,价值观就是我们对事物的对与错的直接反应;就是对事物重要性的排列和放置。
- 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第一,个人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身心条件,年龄阅历,兴趣爱好,个人观念,宗教信仰等。
第二,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工作环境等等,都可以直接对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上述诸多因素,林林总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价值观形成,这就导致价值观的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正正负负。行为科学家格雷夫斯,把价值观概括出以下七个等级:反应型、部落型、自我中心型、坚持己见型、玩弄权术型、社交中心型、存在主义型(2);而心理学家谢洛姆·施瓦茨则提出10个普遍的价值观:成就、慈善、守规、享乐主义、权力、安全、自我取向、刺激、传统、普遍性等(3)。故此可见,价值观的形形色色,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意识的五花八门、莫一是衷。
再看看美国价值观教育的演变。从美国殖民地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以前,殖民学校建立的初衷是教育孩子阅读《圣经》,更好地学习礼仪和价值观。当时,主流宗教基督教的价值观教育对美国青年的品格有很大的塑造作用。道德课程通过学校、家庭、社区和宗教机构完成。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以《圣经》故事和道德教育为主题的《麦高菲学生读本》家喻户晓,销量高达1.2亿册,被上百万所学校的孩子使用。当时的美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对公民从小进行以爱国为核心内容的以《圣经》为主题的公民教育,并且作为在美国宪法和相关法规中明确规定了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价值观。20世纪中后期以后,美国许多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始大量减少圣经价值观教育内容在课程和教材中的比重,并于1962年取消了公立学校的祷告。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对圣经价值观教育的忽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如越来越多的家庭破裂,社会不公,青少年沉迷金钱、暴力、吸毒、犯罪率升高等现象。1992年7月,约瑟夫森道德学院召集了教育领域的一些专家以及科罗拉多州亚斯本的青年组织起草了一个有关价值观教育的声明———《亚斯本宣言》。该声明指出:“一个和谐社会的现在和未来需要具有高尚品格的友善的市民。人们不会自发地形成高尚的品德,因此我们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来帮助人们发展价值观以及作出道德选择。有效的品格教育要建立在民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这里的核心价值观尤其指尊重、责任、信任、友善、公平正义以及公民道德。”该声明提出了确立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强调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此后,1993年2月5日,美国品格教育协会正式成立,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非营利的、非党派性质的组织,旨在对年轻人进行品格和公民道德的培育,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4)
美国价值观的教育,从最初圣经价值观的培养,到逐渐离开圣经价值观,最后到以培养普世价值观为教育终极。
- 价值观对社会的影响
从美国价值观教育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价值观对人类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美国自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世界灯塔,这是圣经价值观的胜利。但美国现在出现了自1776年建国以来社会与政治最严重的分裂,有人说这个分裂甚至超过了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南北战争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对宪法的理解上严重分歧,但是在价值观上没有分歧,南北双方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而现在的美国,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而且在价值观上全方位的分裂,这种分裂使每个领域都是分开的,到了针锋相对的地步。连美国的建国日子都出现了争议,保守派说是1776年,而左派说是输入黑奴的1619年。(5)
美国现在处在超级后现代,人们不在乎是非与对错,不理会道德信仰及价值观。这种不关心不在乎,使整个社会没有任何一种思想和宗教受到人们的共同重视。圣经价值观也在逐渐离开世界灯塔的位置。
参考文献:
- https://www.1xuezhe.exuezhe.com/Qk/art/73897?dbcode=1&flag=2
- https://wiki.mbalib.com/wiki/价值观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
- http://scsv.tsinghuajournals.com/article/2016/2096-1189/101350D-2016-2-012.shtml
5.张询、贡小夏,《美国是否已经到了革命的边缘》,自由美利坚音频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