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期的門訓學習從信仰價值觀, 道德倫理,社會趨勢和個人行為作為觀察事情的方法。這次的功課將這三部分細分為六, 對其定義下概念。
信仰:
“信仰”一词最早出现于佛教典籍唐译《华严经》:“一切仙人殊胜行,人天等类同信仰,如是难行苦行法,菩萨随应悉能作。“信仰”又作仰信,谓“对佛、法、僧三宝不疑而钦仰之”;也就是对佛、法、僧三宝之崇信钦仰。(1)
美國哲学家沃尔特·考夫曼(Walter Kaufmann)(1921-1980) 對信仰的定义為:“一种强烈的信念,通常表现为对缺乏足够证据的、不能说服每一个理性人的事物的固执信任。(1)
韦氏字典对信仰所下的定义是:对某些事情的真实性接受的态度。字典中也提到在神学中,信仰是对某种宗教中真理的信心。(2) 談了信仰,感到也該談一談宗教,看兩者之間的聯繫關係。
宗教:
宗教(英語:Religion)是聯繫人與神祇或超自然、神聖存在的文化體系,可分為多神論、泛神論、一神論、自然神論和不可知論[1]等多種體系,包括個人行為、傳統儀式、價值觀念、世界觀念、經典作品、朝拜聖地、道德規範或社會團體等形式。全世界六大宗教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
宗教信仰是人們對其中某個體系的共識和崇敬。傳統意義上,信仰被認為是宗教信念的來源。(3)
價值觀:
價值觀(Values)是一種處理事情判斷對錯、做選擇時取捨的標準。 有益的事物才有正價值。 對有益或有害的事物評判的標準就是一個人的價值觀。 不同的價值觀會產生不同的行為模式,進而產生不同的社會文化。(4)
不同的信仰會帶出不同的價值觀,比如佛教認為世界上沒有造物主,生命自己是自己的創造者、拯救者,覺悟要靠三寶的啟示,離苦得樂要靠自身努力(5)。基督信仰的價值觀認為上帝是生命和宇宙萬物的創造者、人類的拯救者、救世主; 人有了神的兒子才有生命,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F%A1%E4%BB%B0/22688#1
2) http://www.jonahome.net/files03/sjnt12/xin1/fexuxiny.htm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97%E6%95%99
4) https://wiki.mbalib.com/zh-tw/%E4%BB%B7%E5%80%BC%E8%A7%82
道德:
我從網上查看一些資料,摘錄下來自己比較能理解和認同的:「道德」是人類共同生活時,行為舉止應合宜的規範與準則(1)。「道德」是人類分辨善惡對錯之行為的規範總體(2)。「道德」可以是源自於特定哲學、宗教或文化的行為準則中衍生出來的一系列標准或原則,也可以源於一個人所相信的普遍價值。「道德」是一種「非正式公共機制」,非正式即指無法律或權威能判定其正確與否,而公共機制指所有場合都能套用的準則(3)。
倫理:
倫理一詞來自於拉丁文的Ethica,是由希臘文Ethos演變而來,指社會上的風俗習慣、規範、慣例、典章及制度。 倫理也用來說明人類行為的性質、標準、良心及其基礎。 韋氏大辭典:符合道德標準或專業要求的行為標準。(4)
道德和倫理的關係:
道德與倫理的關係是什麼呢?我認為道德與倫理看似一體, 難以分割, 兩者似乎是在講同樣的意思。我在網上沒能搜尋到可以看得透徹明白的資料,於是請教牧師。
牧師的解釋: 道德與倫理的關係,就廣泛的意義上講,所謂道德,就是對與錯的標準。從個體的角度來講,每個人認為對與錯的事情,就是個體道德觀。但是個體道德觀一定是與群體道德觀相連,就是你不能說,你認為對的就一定是對的,所以當一個人認爲自己對的時候, 他會和群體的價值觀妥協、調解、融合,最後形成群體的道德觀。這個群體的道德觀受到文化、民族、傳統、歷史和各種不同情況的制約、發展和變化而形成出一個共識,就是「倫理」。「倫理」不是法律,它比法律還要高,因為法律管不著它。通常來講,個體道德會與群體道德融合,成為一個民族的道德標準。比如中華民族, 鄉下道德和城裡道德會不一樣。比如在路邊幫孩子把尿, 在香港就不行,在鄉下就沒有人認為這麼做不道德,受了群體環境和歷史傳承的差異性, 這是道德觀的演變。 但是當道德觀念從小範圍一直走到大範圍, 成為一個公認的道德觀時,它就成為一個倫理觀,倫理觀就是大家的共識,公共價值觀就從這裡來。西方是講普世價值觀,其實中國人沒有普世價值觀, 中國人只有公共倫理,因為中國人從來沒有上升到神的角度。沒有神本,最高就是倫理, 所謂佛教、道教都是被當官的統治者所利用,沒有真正成為一個信仰, 所以中國人沒有普世意義的價值觀,最多只到了公共價值觀。西方因為有基督教的影響,聖經的權柄大過國王,大過屬世的任何權柄,所以他就有神本的普世價值觀臨到每個人,各個小王國又有他們自己的道德傳統和倫理規范,普世價值觀就高過這個, 東西方文化為何產生區別呢?他就有神本歷史和人本傳承的區別。(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9%81%93%E5%BE%B7
(2)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2729/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1%93%E5%BE%B7
(4) 何謂倫理及倫理存在意義
(5) 11/9/2020 王保羅牧師解析「道德與倫理的關係」。
社會趨勢:
社會趨勢(Social trend)是社會所參與的活動。有些趨勢持續幾年,有的只持續幾週。自有人類社會以來,趨勢就存在著。社會趨勢的由來往往是社會對某方面的文化的反應,比如某類音樂體裁或某類服裝。當趨勢由文化上居少數地位的民族所引發時, 社會主流通常持守他們自己的趨勢。人們形成一個團體共同經歷趨勢, 而參與趨勢可以讓人們發展出一種團結感。(1 )(來源: 網上英文資料)
流行趋势是指一个时期内社会或某一群体中广泛流传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时代的表达。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数量范围的人,受某种意识的驱使,以模仿为媒介而普遍采用某种生活行为、生活方式或观念意识时所形成的社会现象。(2)
個人參與:
我認為「個人參與」和一個人的信仰價值觀、道德倫理、和社會趨勢或多或少是有關聯性的。比如說, 一個基督徒參與傳福音、教會服事、主日崇拜,其驅動力來自於他對基督信仰價值觀的認定, 以至於遵行聖經的教導行出個人的參與。又比如一個沒有以神為本的人,他行事為人的至高點最多也只能停在道德倫理的層面,而社會趨勢也相對的帶給當時代人們影響, 士師記提到當時國中的人任意而行, 就是當時代的社會趨勢帶給當時以色列人的影響。
(1)https://www.reference.com/world-view/definition-social-trends-30f79ce0e0635afd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81%E8%A1%8C%E8%B6%8B%E5%8A%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