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路得記」看道德倫理__高方中

我在上一篇功課,談了「路得記」的社會趨勢和個人參與。這一次,我把人物焦點放在拿俄米,談談她如何面對與解決道德倫理的問題。

在談拿俄米之前, 我對道德倫理做了點概念性的整理。

我從網上查看一些資料,摘錄下來自己比較能理解和認同的:「道德」是人類共同生活時,行為舉止應合宜的規範與準則(1)。「道德」是人類分辨善惡對錯之行為的規範總體(2)。「道德」可以是源自於特定哲學宗教文化的行為準則中衍生出來的一系列標准或原則,也可以源於一個人所相信的普遍價值。「道德」是一種「非正式公共機制」,非正式即指無法律或權威能判定其正確與否,而公共機制指所有場合都能套用的準則(3)。

那麼,道德與倫理的關係是什麼呢?我認為道德與倫理看似一體, 難以分割, 兩者似乎是在講同樣的意思。我在網上沒能搜尋到可以看得透徹明白的資料, 於是向牧師請教這個問題。牧師的解釋是: 道德與倫理的關係,就廣泛的意義上講,所謂道德,就是對與錯的標準。從個體的角度來講,每個人認為對與錯的事情,就是個體道德觀。但是個體道德觀一定是與群體道德觀相連,就是你不能說,你認為對的就一定是對的,所以當一個人認爲自己對的時候, 他會和群體的價值觀妥協、調解、融合,最後形成群體的道德觀。這個群體的道德觀受到文化、民族、傳統、歷史和各種不同情況的制約、發展和變化而形成出一個共識,就是「倫理」。「倫理」不是法律,它比法律還要高,因為法律管不著它。通常來講,個體道德會與群體道德融合,成為一個民族的道德標準。比如中華民族, 鄉下道德和城裡道德會不一樣。比如在路邊幫孩子把尿, 在香港就不行,在鄉下就沒有人認為這麼做不道德,受了群體環境和歷史傳承的差異性, 這是道德觀的演變。 但是當道德觀念從小範圍一直走到大範圍, 成為一個公認的道德觀時,它就成為一個倫理觀,倫理觀就是大家的共識,公共價值觀就從這裡來。西方是講普世價值觀,其實中國人沒有普世價值觀, 中國人只有公共倫理,因為中國人從來沒有上升到神的角度。沒有神本,最高就是倫理, 所謂佛教、道教都是被當官的統治者所利用,沒有真正成為一個信仰, 所以中國人沒有普世意義的價值觀, 最多只到了公共價值觀。西方因為有基督教的影響,聖經的權柄大過國王,大過屬世的任何權柄,所以他就有神本的普世價值觀臨到每個人,各個小王國又有他們自己的道德傳統和倫理規范,普世價值觀就高過這個, 東西方文化為何產生區別呢?他就有神本歷史和人本傳承的區別。(4)

回到路得記,拿俄米和丈夫以利米勒、兩個兒子從伯利恆移民摩押,投向神的咒詛之地。十來年過去了,以利米勒和兩個兒子都死了,留下拿俄米和兩個摩押媳婦俄珥巴與路得。此時此刻,這個家庭出現了道德倫理問題。

對於婆婆拿俄米來講,該如何解決道德倫理?從拿俄米的角度,她心裡或許會想:「丈夫和兒子都死了,接下來的生計靠誰呢?膝下無孫,自己年紀已老邁, 媳婦又還年輕,若是留她們在身邊守活寡,在摩押這樣道德敗壞的環境,她們能堅守一輩子的寡嗎?會甘願和自己綁一輩子嗎?若是出了什麼狀況, 到時我也沒有能力去處理爛攤子。與其如此,最好的解決方法不如大家好聚好散,讓媳婦們回娘家,或許可以另找個人家,重新開始她們的人生,這應該是對她們最好的安排了。至於我, 如今聽見神賜糧食給伯利恆,神實在是眷顧祂的百姓, 該是我歸回伯利恆的時候了。至於先夫的產業, 我自己沒能力耕種,日後我死了,產業也無後繼承,只有由長老們去裁決歸屬的問題。等回去伯利恆,我能做的就是拖著老身,找個至近的親屬田間,每天撿撿麥穗糊口,走完餘生。」

拿俄米經過了前思後想,讓媳婦回娘家,自己一人回伯利恆,是她站在道德倫理的至高點所做的決定。當拿俄米第一回對兩個兒婦提出她的想法,俄珥巴與路得都不肯離去, 都說要和拿俄米回伯利恆。她們不願離開婆婆,願意盡做媳婦的本分,她們都表現出美好的道德品格。當拿俄米第二回向媳婦強調利弊關係,跟著年紀老邁的她,前景是沒有出路的,這時俄珥巴考慮到與自己切身有關的利害關係,便選擇回她本國,但是路得卻沒有離去。第三回,拿俄米依然站在道德倫理的至高點再次勸說路得,要路得和嫂子一樣回娘家去,這次拿俄米還提及嫂子回去她所拜的神那裡。

拿俄米思考的出發點,從人的角度來看,值得讚賞,她的確恩待兩個媳婦, 沒有去拖累牽絆她們,看似給媳婦們開出一條活路,不至陷入絕境。然而,路得的回應卻出人意外,說出她定意要跟隨拿俄米的國與拿俄米所信的神,這是超乎拿俄米思想的範疇。有一條路, 人以為正, 至終成為死亡之路(箴言14:12, 16:25)。許多時候,我們也容易站在道德倫理的至高點,去處理家人關係, 教養兒女, 面對疾病、瘟疫、飢荒,生命中的勞苦愁煩,看待種族問題,和看待當今美國大選兩黨的爭鬥等等。道德倫理能給人帶來出路嗎?拿俄米雖是神的選民, 但當她停留在道德倫理的層面回應所面臨的困境, 而沒有用屬神的眼光看事情時,她的生命是迷失的。因此,她對媳婦的三次勸說,也只是從人本做為出發點,並沒有幫助媳婦將眼目拔高,朝向以神為本的價值觀。同樣, 當我們站在道德倫理的至高點回應所面對的課題,而沒有屬神的信仰價值觀為前提,作出的選擇也會失了方向。

記得19年前,當我得到罕見的疾病,給家人帶來震驚,自己也陷入恐懼驚惶,家人到處尋求解決醫治的方法,對我照顧無微不至,然而我卻還是陷入嚴重的憂鬱而難以自拔……  就如中國人常說的,人沒了健康就一切都完了。我當時感到活著沒什麼價值,照顧不了孩子和家庭,不能工作,只會帶給家人負擔。我當時的光景和拿俄米很相似,生命處於迷茫之中。

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在人本的道德倫理之上,有神本的信仰價值觀,這成為拿俄米人生的出路,也成為我生命中的翻轉。下一篇功課我將進入談談路得記中的信仰價值觀,感謝神讓我透過門訓的學習和思考,對道德倫理有了更多的認識,期待繼續做下一篇功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9%81%93%E5%BE%B7

 (2)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2729/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1%93%E5%BE%B7

 (4) 11/9/2020 王保羅牧師回答方中問題, 關於道德與倫理的關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