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__葉子

多年前看葛培理的传记,知道了路得这个名字,她是这位伟大的布道家的贤内助。后来读路得记,才知道路得这个被很多女性喜爱的名字背后那个美丽的故事。在二十多年信主的经历中,路得记不知读过多少遍,也听了数不清的以路得记为背景的讲道,似乎该说的都说了,该领受的都领受了,在门训课程中,牧师要求以三大结构来重读路得记,这几天断断续续看了多遍,也看了部分弟兄姊妹的思考和作业,眼前浮现的越来越清晰的却不是路得二个字,而是拿俄米三个字。

今天一早就起来预备给一个弟兄的基要真理辅导课,顺便又看了一遍路得记,这次几乎是跳着看的,似乎一眼就能看到满纸跳跃着拿俄米三个字,尤其是路得生了孩子后,经文说,妇人们对拿俄米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那一刻的拿俄米,该是怎样的心情呢?

随夫出走

路得记开篇第一句,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士师记结束的最后一句说,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个人任意而行。英文直接翻译过来就是所有的人都做他们眼中看为正确的事情,我们可以猜想那是一个没有价值信仰的时代,每个人看事情的对错都是以自己为中心,跟我们今天的情形似乎惊人的相似,是非对错我做主,容不得他人指手画脚,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在遭遇饥荒的时候做出的选择是离开,这是颇令人费解的一件事情,因为以利米勒生活的以法他被称为是当时天下的粮仓[1]。如果粮仓之地都闹饥荒,你还能去哪里呢?写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句话,如果神的家教会都荒凉了,我们还能去哪里呢?从拿俄米后来说,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我们可以知道,他们离开以法他时,也许并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境地。第一段里完全没有记载拿俄米在随夫离开以法他,进到摩押地这个过程中说过做过什么事情,反而最后一节倍显凄凉: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生命指望断绝了,拿俄米还能有指望吗?她口中那位伸手攻击她的耶和华还是她的神吗?

带媳归回

没有了丈夫儿子的拿俄米跟两个寡妇媳妇的生活陷入了绝境,从后面的经文看,拿俄米主观上也确实放弃了指望,唯一想到的是不要牵连两个寡妇媳妇儿,她为两个媳妇的缘故甚是愁苦,于是决意打发她们回她们的娘家,然后回到以法他去。第6节说拿俄米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这样的一则消息,对拿俄米来说,是怎样的一种震撼呢?自己还算是耶和华的百姓吗?也许就是那个一闪念,促使她做出了归回的决定,在她的内心深处的那位耶和华,难道只降祸不赐福吗?她给两个媳妇说的那句临别赠言:你们各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得平安!绝境中的拿俄米依然相信耶和华是有恩典,赐平安的神。反观我们自己,在遭遇不顺甚至面临绝境时,我们心中愁苦,叹息,埋怨,我们是否还能说出这样祝福的话吗?别人会相信吗?我们自己都四面楚歌,还能为别人祷告吗?想起牧师说过,假如有一天自己老年痴呆了,丧失了正常言语的能力,口中还能说出三个字:感谢神!

在这里还是要提一下路得,她口中被人引用最多的那句话便是: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虽然经文里没有记载以利米勒一家的信仰生活和实践,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拿俄米经常会跟她的媳妇们讲说以色列的神,在十年的共同生活中,耶和华这三个字一定是一家人经常挂在口边的。这个摩押女子,虽然她知道摩押人永不可入耶和华的会,金梦在作业中专门提到了摩押女子的着墨点,一定是在跟拿俄米的生活中耳濡目染,风闻这位以色列的神,也坚定了她跟随拿俄米的决心,这不能不说是信心的眼睛,超越了当时的社会实践和道德。而拿俄米一家在摩押地的十年,世俗的眼光看得见的是满满而来,空空而去,看不见的却是十年见证那位看不见的神,路得因着他们的见证,迈出了她信仰中最艰难的一步。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约伯记,我甚至想,这本书即便命名为拿俄米记也未尝不可的。在艰难中依然能够成为耶和华的见证,拿俄米在摩押地的十年,赢得了一个外邦女子。我们在困苦中,是否依然能在家人面前见证神的荣美、信实和恩典呢?

养儿安息

回到伯利恒的婆媳二人相依为命,我们看到路得所走的每一步后面都有拿俄米的影子,后面未尝不是一双深邃的信心的眼睛。当她听说波阿斯这三个字时,她的整个人活了过来,曾经自己觉得没有了指望的拿俄米对路得说:女儿啊,我不当为你找个安身之处,是你享福吗?对照她曾经对两个媳妇说的话吗:我女儿们哪,回去吧!为何要跟我去呢?我还能生子做你们的丈夫吗?这是何等大的反差!耶稣说:在人是不能,在神凡事都能!(可10:27)我们自己是否跟曾经的拿俄米一样呢?觉得所有的可能性我们都想到了,却忘记了我们所信的神是在沙漠中开江河,在旷野中开道路的神。

女儿啊,你只管安坐等候,看这事怎样成就,因为那人今日不办成这事必不休息。我很喜欢这句经文,拿俄米听路得讲了她如何夜里去见波阿斯的经历,说出了这句充满了安慰和信心确据的话。拿俄米此时就是路得信仰实践中那个陪伴的长者,手把手地教,口对口地传。我们在信仰的路上跌跌撞撞,有这么一位长者的陪伴,该是多么地蒙福!每次的门训,主日学,都是这样的时机,感谢神丰富的预备。

结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十八岁离开豆瓣之都,十年上海滩的青春无悔,二十二年的北欧乡村生活,中间经历的似乎都是出走,殊不知每一次的出走,都有一双看不见的手默默扶持,带领我回到心灵的以法他。谁又能想到,二十二年前的那次出走,我今日竟成了何等样的人,唯一能够说的只是一句: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B%A5%E6%B3%95%E4%BB%9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