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牧师最近的课教导我们从 信仰价值观,道德伦理,社会运动和个人实践 三个方面看问题。对于以利米勒一家从伯利恒迁移到摩押地,是出于社会运动 还是 出于信仰价值观,上次课我们给予了探讨。牧师上次课的观点,更多的是说他们一家的行动是出于社会运动。我这里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他们一家的行动可能是出于 信仰价值观。
我的看法,是基于如下的观察:
一.时代背景
首先我们来看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是士师秉政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突出特点是,以色列人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参照 士师记21:25),当以色列人敬拜他神,背离耶和华的时候,耶和华神就击打他们,当以色列人悔改的时候耶和华神就兴起士师拯救他们,所以士师记的时代是在耶和华击打和拯救以色列人的循环反复当中。(参照 士师记3:18-19)
当以利米勒一家离开伯利恒的时候,正是当时国中遭遇饥荒的时候,很明显是当时耶和华正在击打以色列民的时候,也就是大部分以色列民正在背离耶和华,敬拜他神的时候。这个应该是当时的一个社会运动。
然而,我们从拿俄米和他的儿媳妇的记载中,很明显的看到,拿俄米一家人并没有跟随当时的社会风气而坚持在敬拜耶和华,即使他们一家人住在摩押地十年之久。摩押地是罗德和他的女儿乱伦所生的后代,永不得进耶和华的会,他们绝大部分是多神教信徒,他们会劝诱以色列人去加入他们的献祭。连被称为最有智慧的所罗门王老年的时候也被诱惑去随从摩押人的神。(参考/1/)
可见,当时的社会运动的本质来看 并非是离开伯利恒去到摩押地,而是以色列人离弃神随从其他的神。而以利米勒一家人恰恰是没有跟从社会运动的趋势,而依然选择跟从耶和华神。这是信仰价值观的趋势。他们离开伯利恒,可能是因为神的启示,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厌恶伯利恒众城人的罪恶。所以,拿俄米看到神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的时候,拿俄米知道伯利恒的以色列人悔改了,她就选择回到神的应许之地。
二.名字含义
以利米勒的希伯来原文是 ‘我的神是王’ 的意思。拿俄米的希伯来原文是 ‘我的喜悦’。他们的两个儿子 玛伦的希伯来原文的意思是 ‘有病的’,基连的希伯来原文是 ‘苦思,渴慕的’。
我就奇怪父母怎么会给两个儿子取这样的名字。基连的名字可以理解,玛伦的名字就不好理解了。正常人,谁会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 有病的?我觉得可能的解释是,他们受到神的启示 取的名字(就像圣经中很多人取名字是受到神的启示一样)。
这样得推论有两个依据:
- 一个 是 基连的名字含义。他们给第二个儿子所取的名字 含义是‘苦思,渴慕的’,可能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 神为什么启示 玛伦这个名字,所以他们给第二个儿子取名叫 基连,表明他们 苦思和渴慕神对他们的带领。
- 第二个依据是,把他们的名字连起来 就是 耶稣是王,他喜悦 有病的 和 苦思 渴慕他话语的人。马太福音9章12节,‘健康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诗篇1章2节,‘唯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
我们看到 以利米勒一家人的名字是带有神的启示的。所以,从名字上来看,以利米勒一家人是信靠神,并且以信仰价值观来主导自己的家庭的。
三.婆媳对话
拿俄米遭遇丈夫和儿子的离世,遭受神如此的打击,她却依然信靠神 关注神的心意,没有出一句污秽的言语,有点像约伯。
我们看到,拿俄米有三次劝儿媳妇离开:
- 第一次劝,她先用耶和华神的名来祝福他们,劝他们离开;
- 第二次劝,当两个儿媳妇 以 对拿俄米的情感,也就是道德伦理层面 来回应她的时候,拿俄米就用道德层面的利害关系来第二次劝诫他们离开,这时俄珥巴就选择离开了;
- 第三次劝,当俄珥巴离开以后,拿俄米尝试以 社会运动和个人实践的层面来劝路得,而路得却以‘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信仰价值观的层面回应了拿俄米,拿俄米就不再劝路得了,因为她见路得要定意跟随自己去。
从拿俄米与儿媳的对话,可以看出拿俄米对信仰价值观,道德伦理 和 社会运动和个人实践 看的时非常清楚的,并且她对信仰价值观持守的生命,也深深影响了她的儿媳 路得。
结论
通过 时代背景,名字含义,还有婆媳对话 三个方面来分析以利米勒一家人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他们是因为 信仰价值观 而选择去到摩押地的脉络。这也就让我联想到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他本与神同在同等,却选择顺服神的旨意,降卑为人,为背负我们的罪而死在十字架上。
对以利米勒一家人行为动机理解错误,可能会让我们犯当初以色列人钉死耶稣同样的错误,审判了义人。
参考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1%A9%E6%8A%BC%E4%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