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作业 魏薇
试用圣经的观点去评价两个大时代的区别和联系
方法论:三个大结构
- 信仰与价值观
- 道德与伦理
- 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
这个作业主要是对比两个大时代,一个是约瑟在的那个时代和我们现在的时代。我想先从经文入手吧。然后分析完了再来对比两个时代。今天听了牧师给北欧的门训,我想这个作业主要是对信仰价值观在经文中的分析吧,现在这个时代的分析也是很浅。我会接着在下次的作业继续。
首先给这三个结构分别解释和定义一下。关于「信仰价值观」,由于各人所信仰的宗教不同,便有教义 、戒律、教规的差异和体制的不同,因此形成殊异的信仰价值观,然而其中也有许多相近之处。比方所有的宗教,除了物质生活之外,都非常重视精神生活和伦理道德的生活;这些精神价值、伦理道德价值的强调,便是各个宗教 普遍珍惜的共同价值。此外,每个宗教也都主张救人的教义,比方佛教讲慈悲,如佛陀一样的慈悲来度化众生;信仰基督的人,则感谢基督的牺牲奉献,解救世人。这种救人的价值观,也是所有正信宗教相似的部分[1 书]
道德与伦理是两个概念,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我查了一下,知乎里有来自匿名作者的总结,参考如下。两者的联系:在通常情况下,这两个词意思相近,可以互换。在英语中,Ethics(伦理)直接具有“道德”的含义。区别:(1)作为日常用法,“伦理”更具客观、外在、社会性意味;“道德”更多地或更有可能用于个人,更含主观、内在、个体性意味。道德是伦理的载体和形式,伦理则构成了道德的基础和前提(2)作为价值本身,伦理的核心是正当(适当、合适、合宜等),道德的核心是善(或美德、德性、好等)。(3)作为规范,伦理具有普遍性,道德具有独特性。(4)作为评价尺度,伦理的尺度是对与错,道德的尺度是好与坏、善与恶。定义: 伦理是对社会关系的应然性的认识 (should-be cognition )。伦理研究的是道德现象。道德现象 : 道德现象是人类现实生活中为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来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道德现象包括: 道德意识现象 、 道德活动现象 、 道德规范现象[2 知乎] 还有另一个署名[江转]的知乎用户也给了一下更简洁的总结。1.道德是个体的立场,伦理是社会的立场。2.道德是内在的,伦理是外在的。3.道德是直接的,伦理是间接的。
4.道德具有境界性(不同人的道德标准是有差异的),伦理具有普通性(伦理有社会的标准)。5.道德具有鼓励性,而伦理具有禁止性。6.道德具有非功利性(道德行为本身就构成了它的目的),伦理具有功利性。伦理、道德不分,是忽视了“社会”的存在。[3 知乎]
社会实践和个人行为也是两个概念。社会实践:人与人之间所有实践活动的总和。个体行为是相对于群体行为而言的。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在一定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个体所采取的符合或不符合一定规范的行动。[4]
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伦理是两个不同的标准,符合伦理只是社会标准,有可能有很强的功利性。而通常的善恶区分是道德标准,不是伦理标准。
在创世纪的50个章节里,从神创造的亚当夏娃,到约瑟的出现,一共用了33个章节。一开始的2个章节是介绍上帝创造了世界的万物。第3章是讲了人违背上帝的命令离开伊甸园的经过。从第四章开始,到36章从一个历史和人们繁衍生息的角度一直过渡到约瑟的出现。在这33个章节中,重要的有介绍了挪亚(第6章-10章),然后是关于亚伯兰的文字从12章到25章,说明亚伯拉罕在创世纪中的重要性。接着从25章的中间开始提出雅各的名字,到35章一直详细地描述了雅各认识神的过程。从37章开始,作者的笔锋一转,开始重点描述约瑟,直到结尾的50章,其中也穿插了雅各带领一家来埃及和他晚年给约瑟儿子的祝福等。从分配的章节,我们不难看出约瑟是最后出现在创世纪里面的,但是却占了最多的章节。从这14个章节里,我们可以看到约瑟,雅各和法老是主要的三个人物。当中用于雅各的笔墨要少于约瑟的,而法老的是最少的,但是都是很有权威和力量的。
上次作业写了约瑟的年代是埃及历史上最辉煌的“Middle Kingdom”时代,有8个法老12个朝代。其中在古埃及历史上最厉害的法老叫Sesostris III (1878-1841 BCE)。作为“战无不胜”的法老和最富裕强大的统治时代。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法老,他扩张领土,占领了现在的埃塞俄比亚。这在埃及历史上也是不为多见的法老。埃及人对扩张领土没有多大兴趣,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上最好的土地,有着丰盛的产出,有吃有喝,所以只要保存好这片土地就好。这也就是为什么 Sesostris III在埃及历史上为什么这么出名。同时,由于埃及的同于美国那种各州自治的管理风格,在Sesostris III开始,中央的力量在下滑,而他治理时期的富裕,以及领土的扩张,缩减自治州,减少州长的职能,带来了中央集权的强大和对集权管理需要的底层管理人员。同时各个 州的力量的削弱,州长和管理人员的减少,就让集权下的底层管理人员有往上的机会。最后社会从原本只有名门望族(州长们)和农民阶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中产阶级(即 底层管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上升)[5].
我们从41章37节“法老和他一切的臣仆,都以这事为妙。”这句话有一定的信仰价值观来成就后面法老让约瑟为宰相,他的臣仆无人反对的原因。现在我们来看看古埃及的信仰,他们有2000多个偶像被供奉,而其中对太阳的崇拜是最高的。还有牛头人身体的神,以及对麦穗种植的敬拜都有在埃及法老墓中的壁画上。一方面,法老的梦中,都是在农业社会里,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相关。另一方面,从他们敬拜的偶像来看,成千的术士和博士也是不在话下,可是不能解释出法老的梦,的确让法老内心不安。当约瑟面见法老第一句回答是41章16节“这不在乎我,神必将平安的话回答法老。”也在告诉法老他有神的启示,不是他自己的能力。法老也知道约瑟的神不可轻慢,他在拥有2000多的偶像的神,自然对被定义为神的“神”是有崇敬之心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都以这事为妙。因为他们对偶像神的敬畏,也帮助了约瑟解梦后,瞬间得到大家的认同,并接受他后面被册封。接下来,法老为了给约瑟权力,而做了一个铺垫 38节’像这样的人,有神的灵在他里头,我们岂能找得着呢?’ 这句话是说给臣仆们听的,让大家见证约瑟信奉的神的伟大。接着法老授权给约瑟封官加爵,也是神借着法老来重重地用约瑟。由于法老恩待约瑟,间接地褒奖约瑟按照自己的神行事为人,所以看到约瑟的神恩待这个法老Sesostris III,国富民强,收回散落的自治权到中央集权。
然后41章45节中“又将安城的祭司波提非拉的女儿亚西纳给他为妻。约瑟就出去巡行埃及地。” 安城是埃及人对太阳崇拜的中心地点,信奉的神叫做Ra或者Re[6]。即使对埃及的历史知之甚少,我们也是能知道他们对太阳的崇拜作为对古埃及宗教的核心之一。所以这里的祭司有可能是古埃及最大最重要的祭司。还是说明当时法老的信仰价值观依然是对神的崇敬,对信神的人的重用,为重用约瑟给了他当时最具威望的婚姻。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的一些小细节看出来,约瑟在信仰上生命的改变。如51-52节“约瑟给长子起名叫玛拿西(就是“使之忘了”的意思),神使我忘了一切的困苦和我父的全家。…… 以法莲(就是“使之昌盛”的意思),因他说神使我在受苦的地方昌盛。” 在给两个儿子的取名,就看出约瑟对兄弟们将他卖到埃及是有愤怒和怨恨的。但是最终他选择了“忘记”,这是他的信仰价值观让他可以走到忘记,个人行为是给儿子去了这个名字,以示纪念。同时,他也感恩神让他在这个受苦的地方昌盛,同理于上面的一切。在后面50章15节,约瑟的哥哥们见父亲死了,害怕约瑟报复他们,这是一个道德层面的表现。说明他们并没有把他们的父信仰的神奉为自己的真正的神,而约瑟此时已经在信仰价值观层面来回答他的哥哥们。19节,首先他先否定自己不能代替神来报复哥哥们。20节,他解释了为什么自己会被卖到埃及,这是神的美意,保全许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
接着看出埃及记,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创世纪会用14个章节来专门描写约瑟,因为没有这7年的饥荒,大家都去埃及寻求粮食(社会实践),以及后来雅各带着70男丁来埃及并定居高珊就不会有后面480年后摩西领着以色列人离开埃及。
纵观现在,各个当权者试乎看不到那个Sesostris III那个时代对所谓的“神”的崇敬之心,他们更多地是看重自己权力的能力和科技带给他们可以实施权力的能力。没有敬畏之心,就谈不上把信仰价值观了。而是更多地把个人能力的强化,相对于约瑟处处强调神的大能,我们这个时代里甘心做神的仆人,让神的带领做当权者少之又少。中国是无神论国家,共产党不是第一个推出无神论的。“圣延法师的总结:[1]原则上汉文化的社会,是一个非宗教的环境,要不就是迷信的信仰,要不就是非宗教的信仰。儒家原则上是非宗教的,对民间信仰是否定的 。诸位应该都听过:「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这是儒家对生死抱着存而不论的现实主义态度,既不主张宗教的信仰,对于生前死后的问题也都避谈。但是如果宗教不关心生前死后的问题,那么这样的宗教是非 常肤浅的。另外,道教似乎提到了神鬼,但事实上道教的背景是道家,而道家以老庄为代表,老子是自然主义者,但我认为他是唯物论者,因为道家虽然讲羽化登仙,主张肉身可以修炼得长生不老,即成仙人、真人,可是,离开 身体以外,精神就不存在了,这岂不就是自然主义的唯物论? 在中国的汉文化环境里,由于宗教不被认同,使得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渐渐演变成中国形态的佛教。至于天主教进入中国社会,那是比佛教更辛苦的过程。天主教是在唐代传入中国,目前尚存一座「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距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在中国历史上,天主教、基督教一次次地进入汉文化社会,却总是无法生根立足,相形之下,佛教显得比较容易被接受。譬如中国禅宗不讲生前死后,只讲现实的当下,现在、现 在、现在;不讲过去,不讲未来,只有现在;然后「现在」也不讲了,就谈「空」。这也就是说,佛教有它的适应性,但是要成为中国社会主流的宗教,尚有许多考验,并不容易。可能破坏佛教。中国历史上的执政者,常常把宗教当成一种教化民众的工具,或是统治民众的工具;一直到现在,中国大陆的执政者还是把宗教当成工具,和其他国家不一样。”中国大陆是走不到信仰价值观的层面的,因为执政者把宗教作为工具了,连最根本的“信”都不存在,更谈不上“敬”了。从圣延法师的总结中,我们也看到迷信和佛教混为一谈,而佛教中的“空”被放大,其他都看不到了。感觉在大陆没有信仰的土壤,所以弟兄姐妹传福音是一个艰巨地任务,任重而道远,好好装备自己吧。
[1]书:全球化趋势下的信仰价值观与教育—圣严法师与单国玺枢机主教的对话 – 圣严法师、单国玺
[2]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77371/answer/2099597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3]
1.道德是个体的立场,伦理是社会的立场。
2.道德是内在的,伦理是外在的。
3.道德是直接的,伦理是间接的。
4.道德具有境界性(不同人的道德标准是有差异的),伦理具有普通性(伦理有社会的标准)。
5.道德具有鼓励性,而伦理具有禁止性。
6.道德具有非功利性(道德行为本身就构成了它的目的),伦理具有功利性。
伦理、道德不分,是忽视了“社会”的存在。
倪愫襄教授的《伦理学导论》第7页也谈到了二者的区别,建议题主看一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77371
[4] 社会实践:人与人之间所有实践活动的总和。
两极世界理论在继承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用社会实践概念来代替生产关系范畴,并定义为人与人之间所有实践活动的总和。社会实践概念的内涵范围比生产关系大。自然实践,即人类以自然界为对象的所有活动的总和。自然实践概念的内涵范围比生产力概念大。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4%BE%E4%BC%9A%E5%AE%9E%E8%B7%B5/20397697
个体行为:个体,或称个人,一般指一个人或是一个群体中的特定主体。个体行为是相对于群体行为而言的。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在一定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个体所采取的符合或不符合一定规范的行动。
[5] https://www.ancient.eu/Senusret_III/
[6] https://www.biblewise.com/bible_study/characters/egyptian-pharaohs.ph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