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介绍: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本书,它探讨了“我们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大问题。圣经是一个缩小版的图书馆,源于古代以色列的文明。有一群先知利用故事隐喻来探讨“生命,死亡以及人的挣扎”等一系列深奥的问题。它开始于以色列从埃及的起源,从建造第一座圣殿,知道流亡,然后建造第二座圣殿。不同的作者记录了犹太人的历史,分为三大部分, 包括妥拉,先知书和诗歌智慧。“妥拉”就是律法有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五卷书。先知书就是先知,有约书亚记,撒母耳记,列王纪,以赛亚书,耶利米书等等。诗歌智慧是文集,包括约伯记,诗篇,箴言,路得记,历代志等等。这些被犹太人叫做“塔纳赫 Tanak”。后来还有一些叫做第二圣殿时期的作品,但是是否收入到塔纳赫存在争议。但是综合以上两个作品集,一直在等待一位新领袖的到来。过了几百年,有一个出生在拿撒勒的犹太人叫耶稣,他延续了这个故事,后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接着他复活了。跟随他的被叫做使徒,他们记录下了关于耶稣生平和复活的“好消息”。他们相信神通过这些文字向他们说话,这就是“旧约”和“新约”。新约包括四本福音书,书信,使徒行传和启示录。天主教会接受一部分第二圣殿时期作品,叫做次经。东正教接受更多作品。16世界的宗教改革,让基督新教回归到原来只有旧约与新约的时代,只接受这两大经书。
圣经包含66卷书,是由40余位作者,实际经历1000多年,各别写成。合在一起,却天衣无缝,浑然天成,互相补足,没有矛盾,因为背后只有一位作者,就是圣灵。圣经的奇妙和权威,可藉其一千多处的预言显明。这些预言96%以上已经应验,尚待应验的,只剩下末世的预言。
圣经和我:
记得第一次接触圣经是我刚工作的第二年。一位姊妹刚被雇进来做出纳,她送给了我和一些其他同事一本”荒漠甘泉“和一本圣经。由于她的行事古怪,所以没有过了试用期就再也没有见面了。然后这本圣经就躺在北京的家里某个角落了。打开圣经开始阅读是2015年的事情了。当时我们举家搬迁到瓦努阿图,一开始先生带我跟孩子去华人教会,讲得我都听不懂。所以打开来好好开始看。但是没读到出埃及记我就彻底没有耐心了,太多的名字让我觉得如同嚼蜡,实在看不下去。既没有人,自己也不去查找如何开始阅读圣经,就这么荒着了。
2016年我来新西兰开始读书。自己直接找到学校的校牧那里,开始了四福音的阅读和学习。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的,都积极参与,感觉要比旧约容易看进去很多。后来2018年来教会下的公司工作,每周二的英语课后有圣经学习,我也加入读了使徒行传。里面的一位Kiwi老者特别仔细,把地图打印出来,让大家根据使徒们的传道,来了解这些地点的具体位置。有时,他还增加一些历史背景知识,这开始提起我阅读的兴趣。但是仅局限于新约,对于旧约我好像带着原来的偏见一直不想去碰。
2020年lockdown期间,参加了这个门训的课,听见王牧师说,每年需要读经书4遍,每做任何一个重大的决定,需要读完圣经一遍再做决定。开始了每天读经一小时的规律生活。在参加门训时,我还有教会的一些服侍,参加周四的中文读经小组。记得我们也是讲路德记,当时跟着一个叫“每日箴言”的app也在读路得记,作者所写的内容实在看不到任何让我觉得相关的联系。倒是王牧师周日的讲道关于路得记收获满满。我自己打开来好好读了三遍,觉得越读越有意思。现在每天读到那么多名字也不烦躁了,说不定哪天我有兴致,把这些名字做个家谱出来,看看尼希米记中都是谁的子孙过来如何修复耶路撒冷的。
以前读圣经,当做他人的故事,自己并没有好好去想。今早跟先生一起吃早饭,无意中聊到读经的事情。先生突然跟我说圣经可以总结为一个字,你读得比我多,你认为呢?他读得很慢,因为要思考。他认为圣经讲了一个关于“爱”的宗旨。无论基督徒,牧师还是传道人,如果感受不到这个爱,那么他们的灵命会有枯竭的时候。这只是我跟先生的一点理解。先生也跟我一起讨论过登山宝训,耶稣的话语实在太完美了。正如王牧师所说,这话说得太到位干净了。慢慢学会看圣经,在学习的路上。
耶稣的介绍
耶稣(约前4年-约30年/33年)(古希伯来语:יהושוע,拼为Yahushua,古希腊语: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东正教译伊伊稣斯;唐朝景教译移鼠、翳数),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宗教,并被尊称为基督或耶稣基督。
“耶稣”的原文是希腊语:Ίησους(可转拼为Iēsous),这本身是希伯来名字“约书亚”(希伯来语:ישוע。当时希腊文是罗马帝国的通行语言,最初的《新约圣经》就是用希腊文写成,这是当时犹太人中一个常见的名字。根据《马太福音》记载,这个名字是天使启示下来的,天使向马利亚宣告她要怀孕生子的时候,对她说:你要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马太福音1:21)耶稣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马太福音15:24 )。耶稣来,以道成肉身的形式来到世人中间,带来得救的救恩与自由之福音。在他钉十字架,复活升天后再来之前,神恩膏耶稣这名成为大有能力的名,凡信他的人必归入耶稣这名,成为神的儿女。
耶稣被罗马帝国的犹太行省巡抚本丢·彼拉多与犹太祭司们钉上十字架时,钉板上写着“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神预备耶稣为百姓的罪、世人的罪,这名成了犹太百姓与世人的中保。当耶稣再来时,不再道成肉身,不为罪,只为拯救,不再以羔羊的身份而是以君王的身份。如经上所记:“像这样,基督既然一次被献,担当了多人的罪,将来要向那等候祂的人第二次显现,并与罪无关,乃是为拯救他们”。(摘自wikipedia)
耶稣和我
我认识耶稣和圣经是在2015年瓦努阿图。在那里你可以看见物质上贫穷的当地人精神上却是非常富有。刚从北京过去,经历了一场28年不遇的台风,刮完四个月没有新鲜的水果蔬菜吃。可是当地的百姓自己住在平民窟里,红十字会去发捐赠的帐篷,依然留给了最需要的人。有些华人开的商店,卷帘门刮没了,当地无家可归的人只拿一件衣服和一袋1公斤的大米。因为没有电,唯一可以用的加油站,每个人都为下一个人考虑,不会加很多油。为什么人会这样呢?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传教士们在200年左右的时间把耶稣基督介绍给了这个岛国,岛上80%是基督徒。
然后去教会,感受上帝的话语。打开圣经来读,可是一堆不明白的话语和看不进去的感觉。直到有一天那里唯一的华人教会来了一个从澳洲来的华人牧师呆三个月,把一些基督的话语讲给我们听,才明白原先在台上讲的经文实在是让人不敢苟同。
每日也是开始学会祷告,但是怎么祷告,如何祷告依然一片空白。最多就是感谢上帝。
2016年来到新西兰开始跟梅西的校牧一起读经,问他太太如何祷告。每天依然留一段时间跟耶稣祷告。但是依然不那么清晰,直到2018年,我突然明白祷告中认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的,人有太多的骄傲了,自大到看不见自己。认罪是第一步,悔改是第二步。我开始慢慢地学会感受自己的骄傲,自以为是的一点一滴。开始去理解那些自以为自己是基督徒的那种骄傲。这也是我在瓦努阿图为什么离开华人教会,去了洋人教会。我看不到谦卑,看不到悔改,感觉那里的骄傲和论断比不信主的人还大还多。
认罪是每日必祷告的内容,我相信自己每日必犯了一些罪。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自己梳理自己的一天。但是认罪了,可是悔改呢?我有没有改进呢?如果只是嘴巴上的祷告让我每日必认罪,他日又犯同样的罪,又有什么意思呢?我是真的信耶稣吗?一直都不认为信耶稣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像很多人说“信了就有了”。有什么呢?信了就是放下自我,好好认罪,悔改,做一个新人。但是告别过去跳出舒适区,那得需要多大的信心和勇气。我们得好好向耶稣祷告,求他的怜悯。
最近上门训,听了王牧师解释婚姻中和耶稣的关系。我才明白how 和what。一直都听一些基督徒说,婚姻中你跟耶稣搞好关系,婚姻就好了。如何搞好?怎么搞好?如何操作?没有答案。来新西兰之前,我在国内也是看见很多自以为自己很牛的女性。可是来这里,看她们就太小儿科了。不就是会工作,会挣钱吗?其他呢?在新西兰路边,一个花园里拔草,收拾院子,刷栅栏的说不定是哪个公司的女CEO。来这里读书的妈妈,我大概是唯一会做饭做甜点的。太多的孩子10岁左右的夫妻来这里,感觉像刚结婚的小夫妻,开始学习做饭,收拾屋子,打理花园。有读书的妈妈,学习,找工作,奋斗身份。心里的不甘和委屈太多太多了,丈夫也是40岁左右来这里,语言不好。完全不接地气,在家发火。这里上世纪90年代的台湾移民大多离婚收场。一开始我也很纳闷,后来就完全明白了。太太在前进,先生动手能力差不说还发脾气,自然是分道扬镳了。可是如果有耶稣在他们中间,知道是神给了你这样的配偶,你完全属于上帝,你一切的委屈,劳苦和无奈,神都看顾,那是不是对丈夫的怨气就少很多呢?这个丈夫也是一样,跟神的关系搞好,知道妻子的辛劳,是不是也可以少发脾气,多跟妻子沟通,不要总是维护自己的面子呢?感觉移民像一面照妖镜,把婚姻里一切忽视隐藏的问题都给照了出来。感谢主,在异国他乡认识你,跟着先生去了瓦努阿图,几乎所有从中国来新西兰的各种不适应,我们在那里都经历了一遍。来新西兰就是天堂了,所以压根没有任何不适应。都是先生的决定,他放弃了很多。感谢主给了我一个可以带领一家的好先生。